|
史诗电影中的英雄别情
——评《塔塔尔.诺敏》
成吉思汗的埋骨之处,怕是一个永远的迷团。他的衣冠冢位于今天的鄂尔多斯附近,简称为成陵。我曾于几年前到过。
今天再评价成吉思汗,恐怕只有“一代天骄”一词才算恰当。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崛起于蒙古草原的天之骄子,写就历史上最成功的征服史:控制了人类历史上屹今为止版图最大的帝国,造成了不低于两亿的人口灭绝以及无数个光辉灿烂古文明的永远消亡,留下了据说遍布全世界,如今总数超过七千万人的直系子孙。
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印迹,并不仅仅来源于丝绸、瓷器与茶叶,还有匈奴(阿提拉)、突厥(东罗马帝国灭亡,西方社会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成吉思汗。这个人物的千秋功过,恐怕到如今已有定论。他的第四子,即是拖雷。
我所看到的资料上描写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方法是:如果城市不发一箭就投降,可以免死,只杀掉壮年男子或者虏为军队,如果哪怕只是向征性地对着蒙古军队射了一箭,城破时也片瓦不留。而片瓦不留的意思,并不是形容词,而是真实地将整座城市完全毁灭,并且播种牧草……
另外,由于他们战线与作战时间颇长,随军又虏掠有大量的妇女儿童,所以一边走一边生,一边生一边成长……
与拖雷有关的是,与我们所熟悉的《射雕英雄传》中的拖雷憨厚、英武的形象不同,这个人造就了小说中塔塔尔等地大规模的屠城以及中国四川等地的屠城。史载:成都城破后,蒙古军的屠城共屠杀军民140余万人,并且这只是在城中,还不包括城外。
此外,按照蒙古人小儿子守炉灶的传统(成吉思汗并非只有四个儿子),拖雷继承了成吉思汗死后的大部分财产与军队,是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实力最强的。因此,多有传说拖雷之死起源于窝阔台的猜忌,所以用毒酒毒死了拖雷。另一种有意思的说法是,拖雷出于对父亲的忠诚,非常热爱身为大汗的三哥窝阔台,窝阔台有病,拖雷向上天乞求以身代死,结果就死掉了,也就是小说中作者向我们所展示的。
拖雷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不过随后他的孙子蒙哥以及忽必烈成为了蒙古的皇帝,拖雷系的子孙也就控制了蒙古帝国。
拖雷姓孛儿只斤氏,清代时读为博尔济吉特氏,意思是蓝眼睛的人。黄金家族只是指血统纯净的成吉思汗子孙。他出自乞颜部,蒙古这个词起源于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国,意思是永恒的火,或者天族。与本文有关的是,塔塔尔人其实另一个读音是鞑靼——很明显,塔塔尔.诺敏这个名字,值得商榷。
拖雷之母曾在成吉思汗实力弱小时,被人虏去。成吉思汗后来抢回了自己的老婆,回来后便生下了术赤。因此术赤是否是成吉思汗的亲子,不是太清楚。蒙古历来有抢婚与遇客婚的传统,而为了避免自己民族受到灭顶之灾,主动献上妻女以乞求原谅,并不光是蒙古草原上的传统。
这是诺敏这个女子出现在拖雷身边的原因。
塔塔尔人与乞颜部是有大仇的。仇恨的由来一是源于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被塔塔尔人出卖而被杀,另一个则源于成吉思汗的亲生父亲也速该为塔塔尔人毒酒所杀。这个仇恨可以称的上是不共戴天,因此成吉思汗灭塔塔尔人后,其部族高过车轮的男子一律被杀。所以,马鲁城的投降以及诺敏的出现,是第二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商榷的原因,是拖雷确实屠掉了马鲁城,而他是否杀掉了七十万人,则是个不能确定的数字。那么诺敏则很由可能都不具备被献给拖雷的资格,而应该出现在一群俘虏队伍中,被拖雷偶然看到并欣赏。
当然,上述的商榷并不是小说中的硬伤,做为小说,这些虚构与夸大是完全可以并理解的。
以上,是与《塔塔尔诺敏》一文有关的历史背景。
这部小说所反映出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背景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可以发现,作者用类似于蒙太奇的闪回画面,很精炼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幕幕画面。这样的文字掌控与简洁的笔力,让人叹为观止。
印象中曾在六星看过一篇类似文章,作者是某位评委,作品名字叫《绝恋》,不知这位迷一样的作者“拖雷”是否此人。
前文说过,蒙古人爱屠城,但屠城的目的却并非仅仅是为了杀人取乐。这与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性有关。我们今天可能并不是完全理解,但也不能否认屠杀更深层次上是出于心里震慑,保障后勤以及战略等方面的考虑。作为铁木真的儿子,托雷对于执行成吉思汗的战略与战术的忠诚,是无需质疑的。因此,屠城发生在他身上,恐怕到是“合情并且合理的”。
但需要深层次思考的是,这种屠杀,对于拖雷这样一传奇人物来说,他有没有思考过,或者有没有在内心怀疑过自己的所作所为?
历史上没有提供这种思考的空间,因而,我们也无法猜测。但恐怕却希望有这种猜测。因而,作者在用小说为我们完成这种猜测。并且是在仍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安排了这样一个有些别样的爱情场景,一步步帮拖雷以及读者完成了心灵上的救赎。
这部小说,与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残忍、绝决以及掩藏其下的无奈有关。而且,小说给了足够的暗示——比如,诺敏所在的地方,总能让拖雷找到安静。
对于诺敏来说,不知道是否可以猜想,她可能一开始就背负着暗杀拖雷的使命。国仇,家恨,以及被虐杀的爱情,却终于抵不住她对一个英雄发自内心的爱慕,这种爱慕可以想象会让她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心灵交战的痛苦当中,直至她最终发现拖雷身上被她所爱的,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才闪现的善良。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而又让人深思的故事。从历史中来,又不拘于历史,是这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
而对于历史的思考,则如同一部波澜壮阔史诗电影背景下英雄别样的柔情的片断,而这个片断,直触人内心最柔软处。
并非温情,却动人至深。
|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