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1-29 20:06 编辑
漫街老外
——感觉京华
前年年初,当我俨然以一个北京居民的模样住进北京的一个居民小区,在车流狗吠声中朝出暮归久了,便对这座城市生出了许多感觉。
故园四十一年前。我带着一身故乡的土气和同样洋溢着土气的行襄,心里装着乡亲们那沉甸甸的嘱托:“到了北京,别忘了到毛主席家里去串串门,问个好。”(在我那父老乡亲的眼里,北京只是比我们那个小山村大那么一点点罢了,跟毛主席也不过是隔着三二个门口的邻居。)闯进了这座陌生的城市。
学院与圆明园毗邻,散步的时候总能看到那些断垣残壁。于是,就很想看看那些当年毁掉这一切的洋鬼子的后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不过,那时的北京,难得见到一个外国人。偶尔在颐和园见到一个,也是来自坦桑尼亚或者赞比亚的黑人。即使是黑人,也总是有许多人围观。我们这些学外语的学生倒是得“洋”天而独厚,因为老师就是外国人。
此次也算得上久居北京了,一个特别尖锐的感觉就是,京华漫街老外。
进出居民小区,一个年青的外国姑娘会骑着单车与你擦身而过。在随便那个不起眼的川菜馆或者山西面馆,总有几个老外与你比肩而坐。更不用说那些如王府井、故宫般繁华去处了。老外那特有的浓烈的洋味会冷不丁地把鼻翼冲撞得很痒。
有一次,在朝内南小街头的一家叫着“吾蜀味”的小餐馆里,去洗手的时候,看到一个外国小男孩(严格地说是一半血统大概是北美的,一半是中国的。因为妈妈是中国人。不过模样是典型的小老外。我不明白外国的血统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强势)他在那儿有滋有味地玩着洗手液泡泡。
漫街老外,大概也应该算着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识吧。
我也因此有了一次难得的实习外语的机会:那天下班时,刚走出办公楼的南门,警卫便跑过来,说老外在问路,您能帮忙吧。我说,我不行。我那短暂的英语自学早被漫长的岁月尘封得无影无踪了。倘是西班牙语,我还残存些许,正好可以操练一下。于是我便走过去,问:“español?”果然是来自西班牙的旅游者——一家五口,他们想到动物园。和他们作了大约有五分钟的交流,类似什么时间到的中国?打的士需要多少欧元什么的。
于是,在闲暇的时候,我也就把自学西班牙语当成最重要的业余活动。在MSN与一个阿根迁女作家LUISA聊天的时候,她说:
“现在,满世界的人都学汉语,你却在学西班牙语。”
我那个远在巴西萨尔瓦多的同学不时会给我一个漫长的电话,他说,就是有前些年,走在那异国的街头,当地的巴西人会把另人当成“JAPON”,而现在,都毫不犹豫地把称着“CHINO”。那是一个不太大的巴西城市,中国人在那儿也差不多成为那儿的漫街“老外”了,更不用说美、欧了。
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韬奋的旅欧散记。那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吧,他在伦敦的一个酒巴里,刚刚落座,一个琴师便走近来向他演奏起日本歌曲。他觉受到了莫大的污辱,便义正词严地告诉那位琴师:“我是中国人!”说罢便拂袖而去。
民族振兴,国家强大,你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做人的尊严。
漫街老外,正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