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亚厉 于 2015-7-17 17:47 编辑
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我家院—— 广州天园京昆传习所“重觅兰香”昆曲文化展演活动纪实 (亚厉)
台上仙袂飘飘,台下泪光涟涟。一声婉若莺啼的“好天气也——”,唤得席下观众柔肠百转、情思阵阵。 2015年6月14日晚,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郭兰英剧院流光溢彩,璨璨生辉,高朋满座。来自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正在认真欣赏着一台名为“重觅兰香”的昆曲文化展演,并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此刻,这里正在上演由广州天园京昆传习所全力担纲的《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寻梦》。 笛声悠扬中,帷幕徐徐升起,二幕打开,一个清新淡雅的荷塘呈现在观众面前,似乎能闻到花朵的清香。 随着一声不胜娇羞的 “梦—回—莺—转……”,杜丽娘姗姗步出,轻启朱口,摇漾生姿。 荷塘边,春光正好,百鸟争喧,牡丹亭旁,雨丝风片,断井残垣。盛景之下,少女的青春却如困鸟在笼,眼看着要空耗尽去。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万紫千红里的杜丽娘哀怨而孤独。一个手拿柳枝、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来了,可是为什么又匆匆离去,难道要留给丽娘无限的愁思么?爱情真的只是境花水月、美好的青春难道要似这春花一般付与残垣么?丽娘啊丽娘,你何不寻梦而去,去找寻梦中的爱侣?席下,已有紧锁眉头的观众着急了,只恨不得去把那柳梦梅再拖回梦中。 然而杜丽娘终究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她真的寻梦而去了,只可惜“寻来寻去,都不见了”,寥落中,只能凄苦而返,在“楼上花枝照独眠……”的声声哀鸣中,她飘然而去,留下绝响数声。 余音袅袅,演出悄然结束。而座下观众,却仍端坐于席中,戚容满面,直到《万年欢》乐曲响起,才惊起众人,剧场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大家真的被触动了,被汤显祖的大手笔而感动,为杜丽娘的青春而慨叹,更为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所折服。 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昆曲艺术,展演特别安排了昆曲文化讲座环节,对昆曲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和哲学意境进行了系统的讲述。主讲人亚厉娓娓道来,观众不仅领略到昆曲艺术的形式与唱腔之美,也深度感知了昆曲厚重的文化意蕴。 这是此次展演的一大特点,而由专业班底精心奉献的演出则是最大的亮点。两位主演分别由戏曲教育家、原湖南省京剧团姜兴发和资深京昆爱好者蒋小菁担纲,他们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演唱技巧博得满堂喝彩,尤其是蒋小菁的《寻梦》一折,一唱三叹,将十余支曲子演绎得细腻悠远,使观众深深领略到昆曲艺术“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园、收音纯细”的特点,而由昆曲研究专家蒋力先生、原湖南京剧团鼓师冯湘颖先生及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组成的乐队更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昆曲之“婉转迂回、流丽悠远、殊为可听”,蒋慧玲、沈德利、尤海波等字正腔圆的表演和全体演职员的倾力打造,乃至服装道具的精益求精、美轮美奂,更为此次展演锦上添花。 演出结束之际,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表演系主任张丹丹教授充满感慨地说,没想到,昆曲竟然美成这样,真是收获巨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鼎老师也前来观看了展演,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演出的专业性和审美性,并提出,昆曲艺术值得去我们弘扬与保护。 演出结束后,资深戏迷、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的陶老师和彭老师夫妇十分感慨地说,五年前,因为广州难觅昆曲踪迹,他们不惜驱车千里前往湖南省郴州市连看三天昆曲,大饱眼福。这几年,虽然广州的昆曲演出市场略有好转,但也难以满足昆虫们的愿望。而今天晚上的展演,其剧情之完整、演出水准之高、舞美设计之精,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彭老师连声感叹道,广州的戏迷有福了! 而对不少兴犹未尽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一次美好的遇见。观看这台展演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窗外生机勃勃,风光无限。可以肯定的是,一批新的戏迷又将由此产生。 正如主持人在文化讲座中所说,“戏曲的生命在观众,昆曲小众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庞大的观众群,这也是昆曲日渐式微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昆曲的雅文化特点和小众属性,在大众文化日益繁荣的当下,如何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是摆在广大昆曲爱好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和使命,广州天园京昆传习所应运而生。成立一年多来,传习所利用节假日时间,进大学、入社区、下街道,不遗余力传播昆曲艺术,将天籁之音唱响羊城,广受赞誉。短短时间内,传习所便聚焦了众多的昆曲爱好者和戏迷朋友,力量迅速壮大,成为了广州昆曲界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记得白先勇先生在一次专访中谈到,我只是个作家,但昆曲实在太美了,我无论如何都得去保护她。言辞之间,颇有几分悲壮。不过今天,我们大概可安慰一下白先生了,欣逢盛世,既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抢救,还有像“天园京昆传习所”这样的一批基层民间曲社的奔走传播,更有无数为昆曲艺术而默默奉献的同仁们的努力,我们相信,昆曲艺术一定能以无限风光盛开于中国戏剧大花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今时今景,已然是“良辰美景我家院,姹紫嫣红开遍”了! 作此文时,惊闻张充和先生仙逝,痛惜不已。先生一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为推动昆曲事业不遗余力,实乃后生晚辈楷模!斯人已逝,余音绕梁,未尽之志,后人续之。兹此,吾辈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