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7-31 23:05
汉高祖功高,取谥法之外高以冠其功,庙号太祖
又有一篇“补考”,是当年回复嘉人提问的。
以下是版友提出的关于“谥号”的问题:
1、先秦君主一字谥号与两字谥号有什么区别?
2、同样出现在谥号中的字,当它是一字谥号和是两字谥号时,有什么区别?比如“秦惠王”和“秦惠文王”中,两个“惠”字有什么区别?比如“秦孝公”和“秦孝文王”中,两个“孝”字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有的君王谥号在“王”前,比如“赵武灵王”,而有的谥号在“王”后,比如“赵王迁”?
解答如下:
谥号始于周,最初只有一个字,两个字的谥号出现在战国时期,如赵国的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秦国的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等等。
出现两个字的谥号,以个人的理解,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转变,就是以周王朝从失势到灭亡,诸侯国摆脱周王朝的统治,自立为王为标志的。
各诸侯国由过去的”公,侯,伯,子,男“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而改称”王“之后,谥号多改为两个字。
如赵惠文王,赵国由春秋时期三分晋国而来,赵籍开国,死后谥”赵烈侯“。到了战国时期,赵侯雍称王,死后谥”武灵王“、
再如秦国,秦在春秋时期是公国。国君称”公“,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前338年,秦孝公死,秦太子驷即位。前324年称王,死后谥”惠文“,即秦惠文王。
因此,各诸侯国的第一个称”王“的国君,有些开国之君的味道。
根据谥法,皇帝之谥极于”文武“,所以在战国时期各国称”王“的谥号里,大都有”文,武“的美谥;但事实上,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国家和权力都是继承下来的,比不得周文王周武王,过高的美谥,有“欺祖”之嫌,所以又在“文,武”之前后加个字,平衡一下。
两个字的谥号,就此延续了下来。
战国时期开了谥号字数的先河,此后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往谥号里灌水而已。
二,在两个字的谥号中,有的是一实一虚,相辅相成的,如惠文王,两个字都是美谥,文,只是标志其开国之功,惠,才是总结其一生所为。所以两个字的谥号里的”文,武“,已经削弱了一个字的”文、武“的美谥作用,有点象征性的意思了。
比如秦昭襄王死,太子柱53岁继位,登基仅三天就死了,谥号”孝文“,因为木有任何政纪可言,选个”孝“字,算中谥,也就是夸夸他比较听话:从命不违曰孝。而后面的”文“则纯属灌水了。
有的则是有功有过,有褒有贬,如赵武灵王,称王之后,尚骑射,修长城,开疆拓土,赵国因之强大起来。晚年因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左右摇摆,致生“沙丘之乱”,被儿子赵王何【即赵惠文王】困在邢台饿了三个月,活活饿死。
赵惠文王给他爹上了个一反一正的谥号:武灵,武是美谥,灵是恶谥。
至于历史上对这些人的称呼,有些历史典籍中是全称,如赵惠文王,秦武烈王,有的是简称,如赵惠文王又称赵惠王、赵文王。秦武烈王,多称为秦武王。
又:关于赵王迁。
赵王迁就是赵迁,赵国悼襄王的儿子,悼襄王昏庸,偏爱赵迁娼妓出身的母亲而废了太子,立赵迁。悼襄王死,赵迁继位。赵迁是个弱智脑残的亡国之君,即位八年之后,赵国为秦所灭,赵迁投降,后饿死于流放之地房陵。
赵王迁死后,秦始皇谥之”幽缪“,史称”赵幽缪王”。
赵国灭亡之后,赵人拥赵太子嘉为“代王”,建立了流亡政府。赵王迁死后,流亡政府为他上谥号“愍”,但因“代王”不是正统,所以这种谥号不为正史所承认,叫做“野谥”。
亡国之君,大都如此,一个是新一代王朝给上谥号,另有家族后人也给上谥号。
赵王迁一词,出于《史记》。《史记·赵世家》 载: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
后世史家往往以《史记》的这句称呼为其代称。
1,谥法中,没有“迁”这个字。历史上无论君臣,没有迁字做谥号的。
2,不可能用其本人的名字做谥号。
3,谥号不可能出现在“王”的后面。
所以赵王迁的“迁”,不是谥号,是名字,这是历史常识。
醉笑曰:其实这已经超出了学习文史的范围了。我们学习文史,知道“谥号”是怎么回事就足够了。
研究谥号一个字和两个字有何区别,两个字中的文字和一个字中的文字有何区别,纯属钻牛角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