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5-12-10 19:43 编辑
阔别42年后,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当年插队地。是寻找,更是圆梦。
多少次梦回农村,多少次神游故里。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都已满鬓白发。人生能有几个42年啊!怎能不让人感慨、激动,思绪万千…… 2012年春节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这些离别多年、曾经一起插队农村的同学,恢复了联系,这就有了重回插队地的共同愿望。热心的老大哥们,也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为了照顾尚未退休的我,他们把这一时刻定在清明节小长假里。于是,计划、联络、落实和敲定,这一天在倒计时中,终于渐渐走来。
2012年4月2日,当年以合肥市第十五中学为主的赴凤台县高皇区庙新公社的34名知青中的7人携家属共10人,风尘仆仆地驱车来到了当年插队地,终于实现了共同的夙愿。
——1968年12月6日,我们从淮南田家庵渡过淮河,跟随着各生产队派出的迎接知青的架子车队伍,步行20里,来到这片让我们走向人生的热土,来到这片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触景生情,这一切怎能忘怀,淮河两岸还是那样一马平川。道路边绿油油的新麦,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让我们感觉到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这里的民俗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问路时,耳中还是那种热心的乡音。当年的茅屋土墙早已荡然无存,眼前村村都是一排排砖墙瓦房。得益于新修的平坦的水泥道路,我们才能在下了公路后,很快进入到龚集村,继而来到邵圩村。
几乎看不出,这里就是当年的插队地,一切都变了样,让我半晌才回过神来。不仅我们的知青屋没了踪影,就连那条通往村子的土路以及路东的河沟,也已变成一条穿村而过的水泥路。来之前总认为,别的不说,我们曾经无数次打水挑水的那口村头咸水井,一定还在,但实际上却早已被填平。当年的仓库、场地、牲口棚和村后的荷塘,都已化作片片麦田。只有那条两个大队分界的水渠和电灌站还在,以及稍远处的泥河,依旧泛着金色的波浪。
从村口农舍处,我们打听后邵人,主人告诉我们,后邵的邵云良离得最近,就在前面路边开个小店。我们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在店外喊起了他的外号“大嘴馍”。或许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邵云良好奇地走出店外,他万没想到,是当年的几位知青站在面前,而邵云良也和我们一样,从曾经浑身是力的青年,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汉。
邵云良似乎是后邵村唯一在我们回城后还去过合肥、到过我们家的村里人。那是离开农村的10年后,大多同学都已成家立业。那时的他,也一定会在回到村里后,兴致勃勃地向乡亲们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以,当我们在阔别后,再次站在他面前时,那种意外和激动,让这位曾经能把黄牛扳倒的汉子那眯缝的眼里闪着泪花。当问起后邵村里其他老人时,他索性把店门一锁,带我们进村,挨家挨户地寻找分别几十年的熟人。一路上,邵云良不停地介绍着,我们也不停地打听着谁谁还在,谁谁已经不在世了。遇到认识的人,大家便招呼着停下,惊愕中,指认出对方,拉着手叫起来。
是啊,老书记、老队长、老庭爷,邵有里、邵有来、邵春风、邵春花、邵云新......这些熟悉的名字,其人都已作古,只有他们的后人,看着我们这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或许还听说过村里曾经有过几位插队知青。
邵春花的嫂子、老庭爷的媳妇李大姐,在经历过无数人生磨难后,仍然健在。我们在邵云良的引路下,来到她家,让她惊喜万分。当年老庭爷那么地照顾我们,邵春花待我们如同兄弟,这一切,都成为重逢的话题。老书记家依然在村子最东头,只是宽敞的瓦房被砖墙铁门围着。想见见老书记的后人,但遗憾的是没人在家,于是大家在老书记家门前合影留念。
我一直惦记着问,当年用架子车接我们来生产队的陈国良还在不?邵云良说,他俩口子不但都健在,而且仍住在村西头。我们便直奔陈国良家,见到了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没想到,陈国良这么把子年纪,竟然红光满面,身板硬朗。老人家见到我们,也是一脸的惊喜,没想到当年从淮河边接回来的学生,还会惦记着乡亲们。紧接着,我们又看见了邵云贵、陈国斗和大党,还有好几位想不起名字的老熟人。大家在一起叙说着42年别后离情,分享着短暂的相聚时刻。
我眷恋地看着耳目一新的后邵,极想从记忆深处挖掘出哪怕一点一滴的痕迹,与眼前的景象进行对照,但无法做到,这里的变化太大太大,大得让人来不及思索,大得使人有一种隐隐的心痛。其实完全不应有这种感觉,我们应该为这里的村民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而感到高兴才对。
当年和我们同一天来这里插队的一位女同学,我们尊敬的朱大姐,却因为与当地农民结婚,没能回城,后又因病亡故,永远长眠在后陈村。来之前,我们都有一个愿望,寻找她的亲人、她的墓地,一定要去看看她。所以,我们找到了她原先的老伴老陈。老陈虽然现另已成家,但可以看出,这位鬓须花白的汉子,仍怀念着他的亡妻。我们一起来到朱大姐的墓前,致哀、鞠躬,为她烧纸钱,默默地祝她在天国安好。
时近中午,龚集、邵圩两个村的村干部得知我们的到来,一定要款待大家。可我们怎好意思让村里破费,本想由我们答谢乡亲们,但对陈书记他们又盛情难却,此刻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一切都在不言中,再多的话语也表达不完重逢的喜悦和对当年的追忆。餐后大家合影留念,之后我们与乡亲们告别,那种依依不舍之情,闪现在苍老的泪花中,握别、拥抱,千叮万嘱:下次一定要再来,一定要多住几天。
带着难舍难分的眷念,我们驱车驶入两边长满麦苗的乡村道路,再一次回望这片养育过自己的热土。历史曾错误地把我们从城市推向这里,却使我们在成长中多了一种难以磨灭的经历,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是一段蹉跎岁月,却也闪着青春的火花。这是一首歌,一首充满着人生酸甜苦辣的歌,有激情,有睿智,有果断,有彷徨,有高亢,有低落,有昂扬,有平静,如同村后那滚滚的泥河,无止无尽,奔腾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