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沈盼盼 于 2016-4-25 09:50 编辑
本来没打算给你写东西。喜欢你的发型,不代表非要靠近,更不代表勾肩搭背。但是,草儿不遗余力推销,也让我有点过意不去。深情款款是做不到的,毕竟不算太熟悉,天马行空闲侃,或许还不至于露怯。
那天写字给盼盼,有鼓励她给她打气的意思,也有对风清扬的暗示,说到底,算是对馨版的某种支持吧。很遗憾,明里、暗里,确实没有提及你。认真想想,好像是缘于笃定你的心态?但看你在跟帖里耍笑打趣,以沙僧的台词演绎顽皮,又把我乐得不行:这孩子,倒是又睿智,又擅长调节气氛。
那就从沙僧说起吧。
少年时,父母迷信中药,家里谁头疼脑热,总大包小包拎回来,捣鼓着用瓦罐熬制汤水。而这些七零八落里,我第一眼能认出的便是甘草——淡淡苦涩后,泛着独特的甘甜,诱惑我要挑拣出来,细细咀嚼着回味。
总体而言,甘草出镜率极高,在很多药包里都能翻检出来,以至于本草里享有“国老”美誉。度娘说它性甘、平,可矫味,有许多功效,且能调和诸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用效果不够理想,通常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想起甘草被人称为“和事佬”,再联系“中庸之道”的论说,不免笑了起来。毫不意外,我也就想起来一个人物——沙僧。
沙僧,唐僧的三徒弟,一个“晦气脸的和尚”。他的个性极不鲜明,恪守清规戒律,似乎奴性忒严重。取经路上风云迭起,有人偏爱孙悟空,有人犹喜猪八戒。前者神通广大、勇者无畏,后者贪嗔痴色、憨直笨拙。不管怎么说,总是个性粲然、形象鲜活,跃然纸面的。而沙僧呢,认真去想,竟是十分模糊,没法一下子捕捉出来。
刚出场做妖怪时,沙僧也曾凶相毕露过,但此后便完全换了个人。说明什么呢?按理沙僧也是有脾性的,难道看准跟唐僧才能脱离苦海、修成正果,便刻意隐藏、苦心孤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了?这么说来,若以中庸来喻沙僧的话,则中庸恐怕不是没有个性,而恰恰算是另一种特色个性。
孙猴子和猪八戒,这两剑走偏锋、个性极端的家伙,我们要表扬的话,能找出许多词汇来,要批判的话,只怕可供选择的词汇更多。唯有沙僧,简直找不到甚么缺点,论其优点来,也不过是贫苦大众都具备的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总归而言,他就是最不起眼,但偏偏也能修成正果的。
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某些小情节:董卓挟持献帝,群臣商议,曾设计让曹操去刺杀;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特意安插王平以备后用。理由不言而喻:当时的曹操名不见经传,而王平则更是平庸之辈,他们最有可能一举成功。所谓“扮猪吃象”,便是如此吧?合作、顺从、随和,这样的角色,谁会挑剔?谁会怀疑?
沙僧不能跟曹操、王平同提并论,毕竟沙僧不是去算计唐僧的,他更多是担当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因此取得真经他功不可没。沙僧也是想成佛的,这追求与同伴们吻合。因此取经路上,沙僧的形象虽不鲜明,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猴子说他是“好人”,八戒背后讥他“面弱”,就连唐僧也从不为难他,更不会找他茬子。他用忍辱负重换来集体的凝聚力,在另外三师徒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既能明哲保身,又能保证取经路上的同舟共济。他并不愚笨,研究他关键时的几句台词,会发现恰好都是睿智的点拨。甘草的作用与此同类——调和诸药,彻底发挥其他药材的效用。
打坐念佛,他不如师父;降妖除魔,他不如猴子;讨好卖乖,他不如八戒。所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绝不会像八戒那样,动不动闹“散伙、散伙”;也绝不会像猴子那般,时不时恃才放旷,公然挑衅唐僧师父的权威。沙僧的态度很明朗,既然把理想寄托在集体身上,免不了得遵守“刀切豆腐两面光,里里外外充好人”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他最大的信仰。
从甘草,到沙僧,共同点便是“中庸之道”。无非是在矛盾两级找到最佳途径,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认真去想,中庸之道美则美矣,但“不走极端,阴阳和谐,凡事留三分”的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为达成某种心愿,锲而不舍,这精神竟是胜过猴子和八戒许多。
再回到最初的甘草上来。它最大的功效是缓解诸药物的毒性、烈性,以发挥其“君药”的作用,从而促使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如此,甘草也好,沙僧也好,都是不可小觑的,是集体凝聚力中的不可或缺。
扮演这样的角色,需要大智慧和忍耐力。我相信,闲窗,只要你愿意,你就一定能。嗯啦,也必须能。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