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玲珑,能否把你的傻徒弟醉笑牵回去回炉啊?
咳~你说这事整的,偶认个错还惹出啰啰缸来了。不就认个错嘛,瞧把“四无”童鞋醉笑激动的,上窜下跳的那个兴奋劲,就跟被打了吗啡似的。那张臭嘴翻来覆去的呗的呗去彰显他的“四无”。
俗话说的好:傻不教叔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偶可不想有过不是,那不就点拨了傻呆蠢笨的醉笑三点呗,惦记着让他脱离“四无”进步成“三无”不是?可惜啊“四无”醉笑不上道啊,非死抱着无知不撒手,誓把傻呆蠢笨进行到底不动摇。这可咋整?偶再教育他一次吧,他再学不会,你那师傅就别再懒惰了,麻溜的把他牵回去回炉吧。
关于“中表”的含义
偶举出了例证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且夫作金,成则为真物,中表如一,百炼不减。”
偶以为这应该是“中表”一词的出处。
可为了严谨,又没时间细查,便对醉笑说:你自吹熟读史籍,能举出晋朝及以前用此词形容亲戚的例证吗?
醉笑可好,无赖的抛出《晋书》来蒙事。《晋书》可是唐朝时期编写,那是晋朝或以前的史籍吗?莫非醉笑无知到把唐朝穿越到晋朝前面去了?嗯,很有可能。
而对“中表”的解释呢,醉笑只会迷信百度的解释,豆腐渣的脑子不敢有一点质疑。偶真担心啊,魏则某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虽然醉笑都“四无”了,不会被谁骗走啥了,可也别再脸皮一点都不要了不是?
下面,先来看看晋书中关于裴楷的记载:
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馀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再来看看《世说新语德行》对裴楷的描述: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醉笑曾呆傻的问偶:“莫非《晋书》也跟醉笑一样错了?”偶在这很亲切的回答醉笑:《晋书》也许有错,也许没错。可它错不错,你个呆娃都错的一塌糊涂。
要知道《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编写的史书,而《世说新语》则是明朝刘义庆编撰的“教化书”,而不是什么史书。
“教化书”为了作为行为准则和提倡美好道德品行的目的,都不会严格遵守史实,而会按照需要对部分史实进行编改、发挥。
所以,《世说新语德行》关于裴楷的描述,虽然出处来自于晋书,但也进行了一些编改。
“梁、赵二王,”改为:“梁王,赵王,”意思相同。“国之近属,贵重当时,”完全照抄。“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改为:“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这里一个是将裴楷简称的楷,改为尊称“裴令公”,一个是将钱百万夸张为钱数百万。
下面是关键了,晋书说的是:“以散亲族。”而不是世说新语中说的:“以恤中表之贫者。”
散为给,没说给亲族的贫富,那亲族是谁的亲族?不详。没准还是裴楷的亲族呢,所以引起他人的讥讽。要是那样,
楷曰“损有馀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就有打着天道的旗号肥私的嫌疑。要知道裴楷可是个能言善辩的主。从后面的“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文字描述来看,还真有那嫌疑。用的是“安于”一词,而非无惧、不畏等词。而用“任率”一词,并说:“皆此类也。”并无赞美之意。
所以,世说新语必须编改。
首先将含义不明的“人或讥之”改成: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强调一个“惠”。
“以恤中表之贫者。”一,强调了贫者,二,不是“散”,而用体恤、抚恤含义的“恤”加上“里外”意思的“中表”一词,以便把裴楷的“损有馀以补不足”,定论是“天之道也”。
所以,“中表”一词,在世说新语中的意思,绝不是什么亲族,只是“里外”。后人以讹传讹,将“中表”一词的含义,从世说新语中演绎出“中表亲”来,实属荒谬可笑。
世说新语从史书中选故事,但不雷同历史,根据需要得再加工的。就好象隋唐史和隋唐演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那都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演义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不符甚至颠倒都很正常。
醉笑你个傻娃一脑瓜豆腐渣,只会迷信百度,不懂分析理解,就别再得瑟你那破笔记了,误人子弟啊。为啥你过去干了几天教师就被你叔偶给踢出了校门?到今天你还只是怨恨偶?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玉玲珑啊,偶这可是掰开了,揉碎了的讲解了,讲之前还给家门口的幼儿园小班娃娃试讲了一番,他们可都听懂了。要是你徒“四无”醉笑再不明白,你要是不牵回去回炉,偶可就拿竹筐装了他,打上你家门去。
哼哼。教不严師之惰。
万一你徒傻娃醉笑将来被百度出了事,百度,偶还有你都脱不了干系。百度财大气粗不在乎,你个妞也皮厚不在乎?偶可在乎偶这老脸的哦。玉玲珑你也不能吃偶的喝偶的还误偶的子弟不是?哼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