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发过描述社会现状类杂文,不想做喷子。文学的多种形式,被抛弃的太多,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最能体现在诗歌和长篇小说上。可惜,我们已经不懂阅读了。
那些玄异,穿越或都市意淫类的,几百万字也有人跟进,现实主义却在呼唤作者和读者;而诗歌,网络不能代表水平。昨天土豆发了北岛最近的访谈录,北岛疾呼,网络的功利和意淫,比政治迫害更要打击文艺。
这似乎是题外话,但实际文艺是道德的最直接载体,文艺的堕落造成道德的堕落,这是为老不尊比比皆是的原因之一。
写这篇是看到年轻网友写了一篇《谈为老不尊》,列举了大量老人做的污浊不堪的事例,尤其是广场舞的扰民,她说的很对,我却有些话要说。
那天说到我的导师,我说96年我在北京最后一次见到,被骂了。昨天群里又说到,我百度了一下词条,老人家2000年已经去世,而我却刚刚知道,难过至极。
那么,就从我的导师开始谈谈老人。
老人家是早年的海归,跟胡适一样,娶的却是封建包办的妻子,一个脾气暴躁的文盲。导师是雅儒的老人,彬彬有礼,和风细雨,喜爱的学生会打你的头,手掌如女人般细腻温润。
我们调皮,半夜去后山偷鸡吃,连鸡笼都端走,导师家就住在后山。第二天导师的老妻会指天顿地的咒骂,我们围观,导师笑吟吟的喝茶,好似跟自己没关系,看到我们顿时意味深长的撇撇嘴,然后做个鬼脸,又回到笑脸。我们大惭,这是知道了,却放过我们。
这样宽容的老师,老人,让我不敢去见他,因为在伟大人格面前,我遮不住的羞愧,却蛮横的置之不理。这是网络养成的坏习惯,我们在网络,把自己遮蔽的太多太久,把自己打扮的太美丽,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勇气。
当我们指责坏老人时,先反省一下环境和自己。
有一个说法,当年的红卫兵老了,所以现在的坏老人越来越多。未必,陈毅的儿子是红卫兵,当年亲手殴打自己的老师,现在他退休了,带着一帮老红卫兵组织了一个忏悔协会,去找当年受过迫害的老师们,鞠躬下跪,家庭困难的给补偿,多少次泪流不已,很痛,但是被原谅后很欣慰。
坏老人绝不是出身决定的,那么,为什么坏老人越来越多?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社会主流是什么?谁能回答?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抑或宗教?很多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出现宗教的学习班研讨班之类,我偶然参加过,竟发现那是有组织的敛财,甚至庙宇以旅游胜地的名义敛财。
孩子们疲惫的补习背诵,去学习用不着的知识,唯一的用处是考试。家长们顽固的认为考不好就输在起跑线上,和居心叵测借此敛财的教育工作者一起逼迫孩子,这是孩子们的主流生活。
毕业后到了职场,进入到成人的生活,打击接踵而来,在不公平的分配下必须完成买房买车的使命,否则就是失败者。读书时的那条起跑线没有出现,必须重新学习,挣扎,相亲,承担银行债务,谄媚虚假的笑容,筋疲力尽。
中年更是不堪,经济的困顿,上有老下有小,婚姻危机,情感失落,那些土豪大腕挥金如土的刺激,被掠夺的愤恨,越来越多的人用婚外情这种短暂的欢愉来逃避责任,而道德的谴责使其更加痛苦。
没有宗教,没有信仰,甚至没有文艺,现实困顿,除了在迷茫中更加迷茫,我们还能做什么?
那么老人呢,他们经历了什么?战争,文革,饥饿,苦难,而今又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困顿不堪,他们心中充满了戾气,慈祥不在,极端的为了蝇头小利撕破脸皮去做下三滥的事情,普通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对周围的人露着警惕和恶意的嘴脸。
广场舞最初是北方的大秧歌,退休的爱好者们在公园自娱自乐。当时的主流媒体大肆宣传,作为老有所养,晚年幸福的典型事例。冯小刚90年代的电影《甲方乙方》里有,葛优和刘蓓响应居委会大妈的号召,向社会送温暖,在公园奉承70多岁满脸褶子却涂抹了鲜红胭脂口红的老妖怪:大妈,您今年有三十了吧?
城镇化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挤迫,老龄化让老人们扎堆,她们上哪里去?天天呆在家里干不完的家务?面对孩子的忧伤?好容易抽出傍晚的时间响应国家老有所养,晚年幸福的号召,为什么成了祸害呢?
前文说到老人们的戾气替代了慈祥,当所谓广场舞权被侵犯时,他们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回头想想我的导师,为什么他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宽容,文革时他被红卫兵打断几根肋骨,打他的红卫兵后来考了他的研究生,他用细腻温润的手和蔼的拍打他们。这一幕让人泪流满面,面对这样的老人,社会能不洁净吗,当做了坏事时能不深深的羞愧和惶恐吗?
导师没有宗教,没有政治信仰,但他有根有魂魄,有文艺的洗礼。
而现在,如果老人都充满了戾气,孩子们怎么办???我们该指责谁???
就写到这儿吧,这个问题年轻人来回答,如果回答准确了,民族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