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6-11-24 14:46 编辑
2007年,我曾在博客里记述“丁果仙所扮唐王,有戏迷计表说一句唱了65秒”,说:
山西有“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晋剧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 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 余好戏曲是慢慢发现的,首先源自那个文化匮乏年代“样板戏”的强行熏陶。如今细想起来,觉得更是特殊经历对乡音的一种特殊眷顾,不过往往慢半拍:早先从云南去了四川,听到“云南花灯”一说就感亲切;后来到了山西,又发现川剧颇耐寻味;现而今居上海,倍觉晋剧如老白汾,香味醇厚!现在是主动欣赏了,不管何种地方戏曲。 由剧中卓建功勋、忠心耿耿的郭子仪,自然想到在上海汾阳路复兴中路口一派古色古香的故园茶馆,此系郭子仪53代孙郭甲信所开,以经营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为主。茶馆门楼由山西搬迁至此重建,一幅对联颇有古意: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