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6-12-6 10:40 编辑
我在成慧寺住了有半个月,有一件事感触颇深。那儿有个出家师父叫慧觉,上人叫我们称呼他为慧觉师,慧觉师有一个习惯是不刷牙。他平时总穿着普通衣服,忙这忙那,缺少床的时候,他用电锯锯床板,没砖头了,他用平板车推砖。总之,什么脏活累活,从来不计较。他的胳膊上一直套着两根脏兮兮的套子,看不太清颜色。后来有一次听法时,上人骂他不知道珍惜肉身,以致干活累坏了胳膊,还有,为了惜福竟然不刷牙,我这才明白。
我在那儿是个典型的落后分子,拈轻怕重。需要什么东西自己就得得瑟瑟跑镇上去买,总之不亏欠自己。寺里的僧众们持不捉金钱戒,就是说,他们除了肉身,什么都没有。钱统一交公,衣服是统一去库里随便拿着穿,有施主捐的旧衣服,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有一次,不知道谁把菜汤洒到桌子上了,慧觉师二话没说,趴在桌子上就给吸干净了。老实说,桌子真的有点脏。这又是慧觉师的惜福处。
回到家里后,我常常觉得罪过满满。我家里过日子相对很简朴的,比如,基本上不丢菜,无论生熟,能吃就全吃光了。不到万不得己不丢饭,除非坏了。衣服也极少买品牌衣服。但跟他们比,我仍然觉得过于奢华了。
昨天在单位南边的陶瓷店看到一对建盏,很喜欢。每个100元,我问老公要不要买,他说不要,过一种简单生活吧,但我还是执意买了一个打折的瓷杯子。在我看来,我虽然有很多杯子,但永远缺少最适合的那个。这叫不知餍足,又叫不惜福。
反复说到惜福,是因为跟今天读书的主题有关。我今天读的《国语》这篇文章叫《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文章很有意思,全文如下: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度娘给的翻译如下:
周恭王到泾水边游玩,密康公随从,有三个同姓的女子私自投奔密康公。康公的母亲说:“必须把她们献给天子。三只兽在一起就是群,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众,三个女子在一起就是粲。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的女子为妃嫔。粲是美好的事物,人们把美好的事物归之于你,你有什么德行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你这种小人物呢?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一定会灭亡。”康公不肯把女子献出去。一年以后,恭王灭了密国。
康公的母亲劝儿子把三女献给周恭王的原因就是,你福德太薄,无福消受太美好的事物。
弘一法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印光法师总是把别人送的珍贵补品,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印光法师回答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人总得有了惜福的心,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吧,包括财物和人情。懂得珍惜了,才不会随意糟蹋,胡乱发泄。
好了,秀一下我新买的杯子。买它倒不是喜欢它的花色,而是大小正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