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6-12-7 17:54 编辑
我一提读书,宋朝就笑了。他的笑是有理由的,因为几年前,我信誓旦旦要译《五种遗规》,成立了一个译书小组,其中就有宋朝。后来嘛,没两个月所有人都撤出去了,只剩下我跟老虎两个人了。那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帮书房,我说还人情啊。有些情谊,存在心里,虽然从来不说,但一直记得。
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就象我译书,没名没利,投入大量挑灯夜战的时间,收获的不过是最终往网上这么一投放,并且心里一直忐忑,我们译的对吗?会不会误导他人?但在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多浅薄,多无知,这就是收获。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前,我总拿无知当有知,沾沾自喜。现在,至少我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较不得真,跟醉笑真没法比啊。这认知象一把利刃,直指内心。又象书房,依照墓规,早晚在撤并之列。我也不认为坚守下去有任何意义,但是,宋朝以为有意义,那就帮一天是一天,能挨到哪天就到哪天吧。我们总能在无意义外收获到有意义的事情吧?读书亦是。
泌水在笑,九弟在笑,那江在笑,一池在笑,花大妈也在笑,笑就笑呗。反正我脸皮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反正好歹牛帮还没笑,还在一本正经地响应。
今天读的小故事叫《邵公谏厉王止谤》,原文大意是,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厉王为了堵住百姓的口,就找了卫巫监听,谁骂就杀头,国人以目。大臣邵穆公看不下去啦,把纳谏兴国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厉王不采纳,结果呢,国人起义,厉王被放逐到彘地去了。这是周朝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最终被犬戎所灭。
这个小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基本都快被讲滥了。估计牛帮一肚子典故要倒,我就不多说了,老抢占主阵地,让他一直在侧路上徘徊,剑走偏锋,有点不厚道。
纳谏与止谤,历史上似乎每个朝代都会提到。《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见官与民永远是朝代兴亡的主宰。每个强盛的王朝,都有几个善纳谏的皇帝。每一个灭亡的朝代,都有几任刚愎残暴不听劝阻的君王。比如齐威王善纳谏,使齐国称雄于诸候;唐太宗善纳谏,使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汉文帝善纳谏,使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宋太祖善纳谏,建立了鼎盛的大宋王朝。夏桀残暴,失了夏朝,商纣王止谤,导致商灭;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只历二世;项羽刚愎自用失了天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古及今,无不如是。
所以,我是否从谏如流把读书这事儿停了呢?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