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16-12-16 16:49 编辑
九弟讲她的生意经,俺讲讲俺的发家史。
上个世纪曾经疯传二十一世纪人才特征: 会一门外语,会计算机,有驾照。 俺特听话就学了计算机,毕业后除了玩桥牌,就是跟着收音机和电视学习英语,反反复复学了好几遍许国璋,新概念。。。第一册。
八九年的政治风波前,俺又带着工资回到了学校课堂,动乱时正赶上毕业设计,闲来无事每天做二件事,早上起床去趟天安门溜一圈,然后坐地铁去桥牌俱乐部玩牌,看牌。
毕业分配,俺又回到了原来的质检部门,头一天报道就接到通知:英语考试,原来有个同学去了厂长办公室,抱怨毕业分配有人走了后门,分配到合资企业筹备办公室的二个同学考试成绩并不真实。应该给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厂长同意考试,只考英语。 没想到俺和另一个同学顺利过关,顶替了前二个同学,其实并不是俺的英语多么好,是因为别的同学太差了,考试成绩很好,但几乎都是抄的。
参加了三个月的强化英语学习之后,德方给了八个出国技术培训名额,那时的领导正饱受折磨,那就是一旦这八个人有一个在培训期间外逃,领导的乌纱帽就很难保,鬼使神差,俺和同学因为政治上符合不外逃的条件,被推举在出国名单中,当时,真是把别人羡慕坏了,尤其那些早期报到的大学生们,俺没高兴,只是觉得责任重大。实践证明,领导的决策是对的,后来还真出现了培训人员外逃。
九零年元月一日,第一次坐飞机就坐了十多个小时,做梦似的,更有意外收获,三个月培训回来后,俺成了万元户,当时的月工资也就100元左右,听说带队的领导月的收入也不到120元。
回国不到二周,俺就和同学被派往郑州出差,一进办公室,好几个老外在,这时项目经理,一个中国人,就过来告诉我们二个新来的出差补助要和客户保密,因为刨去住宿和吃饭,一天30元,一个月出差的剩余收入是俺将近一年的工资,还发的是外汇卷。
九弟让俺讲郑州故事,真没有故事,那时白天装机累一天,晚上就和同学天天在被窝里数钱,算计着出差几天了,应该挣了多少钱了。
在郑州呆了三个多月,俺挣了三年的工资。 o(*≧▽≦)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