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17-1-27 09:18 编辑
醉笑给六星版友们拜个年。
从我记事开始,每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妈妈就把我们兄弟四个叫起来,穿上新衣服,由大哥领着,到邻居家挨家挨户拜年。
出门前,妈妈还要反复叮嘱我们,谁家叫叔叔婶子,谁家叫大伯大娘,谁家有老人,叫爷爷奶奶。
这么走上一遭,回来再给父母拜年,然后兄弟之间,弟弟给哥哥拜年,这才坐下来吃早饭。
但奇怪的是:左邻右舍的孩子很少有人到我家拜年的。
吃过早饭,妈妈又催我们出去给同学、好朋友的家长拜年去。
大学毕业后,搞对象了,又增加一道程序,大年初二,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
大年初二“瞧老丈人”是个固定的程序,所以成家以后,初一回家给父母拜年,初二给老丈人拜年,是规矩,雷打不动。
而且,新姑爷第一年拜新年,除了烟酒之外,必须带上这两样礼物:一对野鸡,两盒沙琪玛。
野鸡就是雉鸡。等到我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送老丈人一对野鸡?哪天有空考证一下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东北人拜年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三个字:过年好。当然得规规矩矩站好,正面对着长辈,鞠躬行礼,说一句“爸爸过年好”,“妈妈过年好”,“王叔过年好”。
等我们自己有了儿女,爸爸妈妈当了“爷爷奶奶”,我们给父母拜年的时候开始“跪拜”:爸爸妈妈端坐在正堂,我们兄弟四个轮流跪下给爸爸妈妈磕头,三个响头,为的是给我们的儿女做个榜样。
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朋友,过年的时候要花很多时间,专门去给朋友和朋友的父母拜年。
甚至每年都要按照不同的圈子,画出个“行程图”,初一去谁家谁家,初三去谁家谁家。
后来家里有了电话,座机,一般的朋友就不亲自登门,改电话拜年了。更多的时间都用来打麻将了。
再后来有了手机,电话也不打了,改短信拜年。
曾经流行“群发”短信。
我对“群发”短信很不喜欢,也从没发过。需要短信拜年的,我会一个字一个字的编辑。
我至今对“群发”依然反感。现在流行玩微信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谁给我群发一个祝福,我都懒得理。
如果我仅仅是你“群发”的对象之一,我就觉得你这个朋友可有可无。
如果真的想表达一下问候,与其群发那些五彩缤纷花里胡哨的现成段子,不如手动编辑一句“节日快乐”更真诚。
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一般到正月初十左右就不拜了。不是有那么句歇后语吗: 正月十五拜年——晚了半个月了。
今天大年三十儿,提前给六星版友们拜个年:
兄弟姐妹们,过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