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李清照之六:《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文/楚才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伟大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很多人都感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不去品评李清照的词。个中原因很多,但恐怕主要的还是李清照有再婚的历史吧。在古代一女不侍二夫,而男子却可以妻妾成群。因为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王国维的眼里容不得那样的一个小女子。王国维其实是个纯粹的人,他容不得自己苟活在一个四不像的社会里,别人是鸵鸟政策,他是将自己投湖,彻底和社会隔绝。
细读李清照的词,不禁感叹和感伤艺术天才的悲苦人生。我们在经典里能看到什么,能学到什么?大约还是从社会的人生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好,人生总有些许美好可以寄存的吧,还有很多值得回味和留恋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品味古典的理由。
李清照自己写过词论,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创作理念。基于对人生的感悟,李清照是将其整个人生浸透在了诗词里。不仅是才情高妙的问题了,我们在解读李清照的时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了。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什么而活着,这些千古的追问,大约恰是词人所思考的吧。
这首浣溪沙,既是闺情词,也是伤春词。古人生活节奏缓慢,有大量的时间回味,追问,伤感,发呆,情绪和情感异常丰富。李清照的闺阁是很雅致的吧?毕竟这样一个雅致的女子。文字是很迷人的,它能将我们带进作者的生活世界,即便远隔了千年。
小院闲窗春己深。闲字用得极好。常年闭锁在小院里,小院里的一切都那样熟悉。窗还是那个窗,人还是那个人。但闲字写出了人和物的交流。将物拟人不奇怪,奇怪的是物也沾染了人的气息一般,有了人特有的灵性和闲散。朝夕相处,爱屋及乌。另一方面也能理解,春深日暖,心窗不要那么紧闭了吧。回归它该有的状态,自由闲适。可能等到雨疏风骤之时,才又由它来守护闺房的安宁了。写景也是在写词人自己。人和环境和谐相处,人亦是环境中的一景了。
重帘未卷影沈沈。感觉她们家的帘子是双重的。窗子是打开的,也许一夜未关闭。阳光能透射进来,帘子还没卷起来,也许是主人不想来回频繁走动,所以就不需要卷帘了。影沉沉,是说帘子被光线拉扯成线状投射在闺房的地面上,斑驳闪耀。这句的解读也可能是这样的:透过没有卷起的帘子,从帘子里隐约能看到外边的一些景象,但不分明。一时好奇,于是起身到窗台上去遥望。
倚楼无语理瑶琴。经过前面两句的铺垫,主角出场了。词人倚楼探看风景,或许四周比较沉寂,词人觉得无趣,沉默不语,在想一些心事。无语和闲窗对应,其实词人心是闲的,也便觉得窗也闲了一样。瑶琴是一种高档的乐器。理瑶琴是让乐曲述说自己心事,人无语而心有语。自己想说话却没有人陪伴啊,而理瑶琴大约还是有人可以聆听的吧,即便没有人听,自己不也是在听吗?词人内心的寂寞,谁人明了?
远岫出山催薄暮。点明了时间和周遭环境。远处山恋起伏,一些轻烟飘渺不定,似雾非雾,似真非真。日渐黄昏,我在想,词人吃完晚饭了没有?有闲适,有寂寥,有懒散,有意境。瑶琴舒缓,心境辽远。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细风吹雨弄轻阴。春日的天气是多变的。一天之间,由晴而阴。词人幻想那远处的轻烟是怎么来的,原来是细细和风吹着那雨丝而形成的吧。风有了调皮的神情,追着雨丝去吹。这真是天才的想象力。天气的多变,心境的多变,点点滴滴都是轻愁。
梨花欲谢恐难禁。梨花是很美丽的。词人忽然想到,这样的烟雨蒙蒙里,梨花该是多么的娇艳啊。但梨花的凋谢恐怕是必然的了。一切的美好都经不得时间。词人自己不也是这梨花吗?词人感物伤情到了极致。原本没有什么的,闲情而起,看到了窗,看到了帘子和帘子里的影,随意理瑶琴。就着远处的轻烟,想到自己无语多情,梨花娇媚,不也恨春短吗?春讯无价,寂寞几何?心有阴晴,爱何所托?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她写出了深情,写出了真情。人性是相通的,人情是相同的。她不写那个时代的赞歌,只写出了小儿女的平常情态,就足以传之后世,撼动人心。
ps:
落墨惊云美女说得对,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就在于其整体意境的塑造,任何显微镜下去分析字字句句,显得啰嗦且抓不着头绪。
因为见闻和学识的局限,一叶障目的情形常常有。很多诗词平白如话,相比古文的艰深更易于理解。但诗词胜在意境和音韵之美上,流传的范围更广泛。
我在想,经历了诗经时代的回环咏叹之美,经历了屈宋文人的比拟忧患之雅,经历了汉代辞赋的壮阔豪情之华,韵文到了唐诗成为最高峰。但宋词异峰突起,词作之多,词境之美,是另一番盛景。
这首词中的每一句似乎都是无心在述说什么,但整体一看,总感觉词人心绪在激烈奔涌。春深影沉的梦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对手中流走的余温倍感惊心。年华易逝,春水常东,轻风细雨,远山薄暮,思念之极,悲从中来。也许瑶琴声里早悲泣,也许小院深锁叹曾经。
2017.2.2.
|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