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离开湛江时还挺小的,似乎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而我比他大了好几岁,所以,对当年的那个小胖墩没多少印象,只是因为曾经我们两家是几年的邻居,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父母:撒叔叔,邓阿姨。
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平房。我家住的是第二间,第一间该是文工团的,前前后后住的都是文工团的人。该是74还是75年时,撒叔叔搬了进来。那时候他还是单身吧。文工团的和普通军人家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所特有的文艺特质吧。记得撒叔叔的房间简洁明亮,还有一个当时很难见到的音响——可以听黑胶唱片,还可以听收音机。在音响的上面,还摆放着一座小小的陶瓷饰品,这在当时都是非常罕见的。
记忆里的撒叔叔个子不高,瘦,但是人挺好,一点不像他所塑造的那些反角。有时候我跑过去玩,他会给我一颗糖,或者闲聊几句,或者开着音乐。年幼的我对那半人高的机器能发出声音感到迷惑不解,他解释说,里面住着很多叔叔阿姨。。。
后来邓阿姨来了。邓阿姨也是文工团的,但不是演员,该是属于后勤人员吧。虽然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依然还能记得邓阿姨那温婉的性格和灵巧的双手。她会做好看的衣服,会绣花,会织毛衣,也会勾花边,花样和其他阿姨的都不太一样,她还能用废弃的唱碟做成玩具给我们玩。记得小小的我痴迷的看着她那灵巧的双手刺绣、织毛衣,无比羡慕地想:谁要是当邓阿姨的女儿就太幸福了,就有很多漂亮衣服穿了!
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文工团排了个漫画式的的小话剧,记得撒叔叔扮演了张春桥,还打着花俏的领结。忘了是谁扮演江青了,穿着连衣裙和高跟鞋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个情景好像是坐在高椅子上被众人高高地抬了起来。还有撒叔叔的领结,在得意和失势时,都是作为一个非常夸张而搞笑的道具被拉来扯去的。那话剧赢得了满堂掌声和不断喝彩声。而我们这些屁大的小孩子的直接反应,就是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去敲撒家的大门,一边敲一边嘻嘻哈哈大喊着“张春桥张春桥”,直把撒叔叔气得打开大门,脸色发青骂了句什么,大伙才一哄而散。那时候,我还在幼儿园。
后来,小名人就出生了。一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小男孩,撒叔叔邓阿姨把这宝贝儿子叫做“宁宁”。现在回想起来,根本想不起多少有关这小男孩的记忆了,只记得,那年冬天,他家人把他包着严严实实的,放在卖菜的杆秤盘子里称体重!还有就是当年他家里随着老人过来的还来了个小女孩,比我小一岁,圆脸盘大眼睛,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了,只记得我们两个女孩子玩得挺好的,似乎她在湛江住了一年还是半年,后来,要上学了那女孩子就回老家了。
小名人四五岁时搬到大院的另外一栋宿舍里去了,我的邻居变成了文工团一对年轻夫妇,姓孙。那还是八十年代初期,男方却已经开上了军绿色的摩托车,每次出门都非常拉风,都惹来非常高的回头率。
再后来,邓阿姨又生了个女儿,果然如我们曾经所想象的,那小丫头被阿姨打扮得花枝招展娇俏可人。
再后来,看着小胖墩上小学了,七小。我们大院的孩子,都是去七小。
再后来,爸妈说撒叔叔转业回武汉了。他们回到武汉之后,还给我们寄过信,寄过阿姨亲手做的小花裙,还有送给我妈妈的羊毛围巾。那时候,看电视剧时,偶尔还能看到撒叔叔的身影,还是演反派。
再再后来,都长大了,从此,从报刊上看当年的小邻居的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