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读书分享——《阅微草堂笔记》
查看: 90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分享——《阅微草堂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0-29 22: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纪晓岚是河北献县人,跟我算是同乡,我的祖籍就在献县。献县乃至河间府百姓视纪晓岚为家乡的荣耀,关于他在朝廷与乾隆爷,与嘉庆皇帝,与和珅,刘墉刘罗锅的故事,被津津乐道,流传甚广,妇孺皆知。
  
  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纪晓岚这辈子几乎没干别的,就是编书。乾隆三十八年起,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就是总编。十三年而完成。后任侍讲学士,是嘉庆的老师。嘉庆朝,任礼部尚书啥的,是嘉庆对老师的恩典,已经是挂名了,不久就去世了,享年82岁。
  
  哥上学的时候,听老师提到过《阅微草堂笔记》,没什么印象了。一直以为是文人的读书杂记类的书。直到2014年,那谁送我几套书,其中就有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偶尔翻看,发现《月微草堂笔记》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是跟《聊斋志异》差不多的“笔记体志怪小说”。
  
  蒲松龄屡试不第,一生以做私塾先生糊口,闲极无聊,才写志怪小说,纪晓岚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皇帝的老师,堂堂《四库全书》总编,也写鬼写怪写狐狸精?
  
  细读几篇之后,感觉《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两书均以鬼怪故事抨击时弊,而《聊斋》注重塑造人物,刻画情节,关注的是故事背后的情感,文学性更突出,更像“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更注重说理,以“因果报应”劝世惩恶,关注的是故事的道德教化作用。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在先,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批评《聊斋》描摹人物情节的文学性和鬼怪人性化的写法。
  
  文字风格方面,《聊斋》近乎明清小说的半文半白,又杂以市井口语,鲜活生动;《阅微草堂笔记》刻意模仿宋人笔记语言,简约质朴,“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鲁迅语)。按说有清一代,文字狱盛行,更以乾隆朝为最,纪晓岚敢于以鬼怪故事针砭时弊,抨击社会,还是有一定胆魄和勇气的。
  
                                                                                                             此为题记。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夜,醉笑于大连湾。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
发表于 2017-11-3 23:51 |只看该作者
不敢动问四哥,你的光芒有多高?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7-11-3 23:45 |只看该作者
野妞 发表于 2017-10-29 22:13
路过一下,倒是正在读《阅微草堂笔记》。

马花给醉笑比一回
我看你写那两个女子怪有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7-11-3 17:19 |只看该作者
一池碎曲为谁弹 发表于 2017-11-3 15:41
请墓歌总监粗来一下。
和醉老师就《草堂子》P个K。

老墓这段时间,在筹备大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7-11-3 15: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请墓歌总监粗来一下。
和醉老师就《草堂子》P个K。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7-10-31 19:38 |只看该作者
《阅微草堂笔记》值得一读再读。为毛我现在一遍都没读。惭愧,赶紧随醉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7-10-30 20:29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7-10-30 19:51
大秃儿,天冷了,买个棉帽子吧。小心脑浆子冻坏了。

你就可着劲的人身攻击吧。若能看着你弥补读书少的缺陷,弥补你的脑容量,马刀也值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7-10-30 19:51 |只看该作者
马刀 发表于 2017-10-30 19:23
哥上学的时候,听老师提到过《阅微草堂笔记》,没什么印象了。一直以为是文人的读书杂记类的书。直到2014年 ...

大秃儿,天冷了,买个棉帽子吧。小心脑浆子冻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7-10-30 19:48 |只看该作者
耍帅 发表于 2017-10-30 19:40
颇似聊斋《司文郎》中的瞽僧。


还真没读过《司文郎》,方才百度看了一眼,蛮有趣的。

明白了一个道理:小说就是托人物故事,人生百态,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直接说出自己的体会,却没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10-30 19:40 |只看该作者
颇似聊斋《司文郎》中的瞽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10-30 19: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刀 于 2017-10-30 20:43 编辑
野妞 发表于 2017-10-29 22:13
路过一下,倒是正在读《阅微草堂笔记》。


此书复读,读多少遍都不多。可中文教授醉笑先生,居然到2014年才第一次读中国名著《阅。。。》。看来醉教授年青时学的中文系,现在的中文教授,可真个是浪得虚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0-30 19: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刀 于 2017-10-30 19:25 编辑

哥上学的时候,听老师提到过《阅微草堂笔记》,没什么印象了。一直以为是文人的读书杂记类的书。直到2014年,那谁送我几套书,其中就有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偶尔翻看,发现《月微草堂笔记》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是跟《聊斋志异》差不多的“笔记体志怪小说”。


------


一个学中文的,且现在在教中文的醉笑教授,55岁的人了,直到2014年才知道《月(阅)微草堂笔记》?马刀要说的是:醉教授,你年青时读书有点少,读书有点晚哦!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0-30 09:59 |只看该作者
双休日能静心读书写字,极好。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0-30 09: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疏影轩主 发表于 2017-10-30 09:24
之前我还以为这部笔记是研讨学问的呢

我也是。所以一直没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0-30 09:24 |只看该作者
之前我还以为这部笔记是研讨学问的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0-30 08: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野妞 发表于 2017-10-29 22:13
路过一下,倒是正在读《阅微草堂笔记》。

只有上学的孩子,先生会给起个名字。一般人家的女孩终生没有名字。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0-30 08:0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野妞 发表于 2017-10-29 22:13
路过一下,倒是正在读《阅微草堂笔记》。

我看到你写的“郭六”。是她自己姓郭。古代百姓不识字,孩子也没有名字,胡乱排个次序。或者爷爷的年龄数字,当做名字。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9 22:13 |只看该作者
路过一下,倒是正在读《阅微草堂笔记》。

使用道具 举报

主楼
发表于 2017-10-29 22:07 |只看该作者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自序中说:乾隆已酉年(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此笔记就是从这时开始写起的)夏天,纪晓岚奉命在滦阳(承德的别称,因承德地处滦河以北,故名)编辑书籍,编辑完了,就等文书登记编号了。闲着没事,纪晓岚就追述以往的奇闻异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所以起个名字叫“滦阳消夏录”。
  
  第三个故事。听爱堂先生说:有个老学究走夜路,忽然遇上一个已经死去的朋友。老学究平时性格刚正,胆子也大,居然不害怕,还问那个亡友:你这是要去哪里啊?亡友说:我现在在阴间当差,到南村去要勾取某人的灵魂,那人阳寿已尽,到日子了,正好跟你同路。两人就一起走。路过一间破屋子,亡友说:里面住的是个读书人。
  
  学究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亡友说:人是有性灵的,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只是一般的普通人白天都忙于生计,淹没了性灵,只有在睡着了的时候,心无杂念,元神才会清澈明朗,所读过的书,字字都在心中放射出光芒,透过人的全身窍孔照射出来。那光芒缥缥缈缈,五彩缤纷,灿烂如锦锈。论学问如郑玄、孔安国(两个汉代先儒,经学家,郑玄为论语作注,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记述失传了的《古文尚书》,说是从孔府夹壁墙里发现的,近年才发现其实是他伪造的,糊弄国人两千年),论文章如屈原、宋玉、班超、司马迁,这些人所发出的光芒直冲云霄,与星星、月亮争辉;比他们差一些的,光芒有几丈高,再差一些的也有几尺高,依读书的多少而递减。最次等的人也有一点微弱的光,像一盏小油灯,能照见门窗。不过,元神的这种光芒,活着的人看不到,只有鬼神才能看见。这间破屋子里发出的光芒高达七八尺,所以一看就知道里面住的一定是个读书人。
  
  老学究一听,急忙问道:那你给我看看没?我读了一辈子书,睡觉时的光芒有多高?
  
  亡友吞吞吐吐,沉吟了半晌才说:你真的想知道?那我就实话实说吧,实不相瞒,昨天我路过你教书的私塾,你正在课堂上打瞌睡。我看见你胸中有厚厚的一本《四书五经》的讲义,还有应付科举考试用的五六百篇墨卷、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字字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上,从浓云密雾中传来学生们郎朗的读书声……实在没看到一丝光芒,我说的都是实话,你可别生气。
  
  老学究气的不行,怒斥网友,那亡友哈哈大笑而去。
  
  这则故事,纪晓岚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调侃死读书的老学究,是个迂腐顽固的读书人。也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老学究胸中那些八股文章直冒黑烟。纪晓岚为人诙谐、言语滑稽,在乾隆朝是出了名的。然于幽默诙谐中,蕴意深厚。咋一看,是个笑话,细一想,深含哲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