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星期六,雷阵雨转多云
尽管这两天有雷阵雨,来鹞落坪度周末的人还是有增无减。林海的门前停满了车,要是开车出去,稍不留神回来就没有空地停车。所以本打算就在附近走走,不再动车。可陈姐在微信里告诉我们前段时间买的黄花菜不错,她回去后泡了点做菜,应该是大别山野生的品种,而鹞落坪村街上只有两家小店有,一家已经被我们买完,而另一家价格高出许多。我想起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那边有几家农家乐,其中有一家也卖土特产,便跟大家商量,是不是开车去看看,他们欣然同意。
歪打正着的是,黄花菜没买到,却发现有一条去多枝尖的小路,可以上山。多枝尖是鹞落坪第一高峰,岳西县第二高峰,大别山第三高峰,海拔1721米,高度仅次于几十公里外1777米的白马尖。这条小路看起来不起眼,也没有明显的路标,只是在灌木野藤中看到一块字迹模糊的木牌,上面写着有关多枝尖的信息。我们本打算沿着小路上山玩玩,恰好遇到一队年轻力壮的驴友,打着鲜艳的旗帜,背着沉重的行囊,在一名精廋的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往山上走去。出于好奇,我们上前打听了一下他们的行踪,那位向导告诉我们,他们是攀登多枝尖的队伍,如果要去,可以一道走,但必须带上充足的食物与水,因为需要爬五个小时左右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他的话把我们吓到了,别说我们没有准备干粮与水,就算有,也没那个体力。
看着这队驴友的背影,我们只能跟在后面,慢慢地走上一段山路。驴友们走得很快,转眼便不见了踪影,而山路到了山边一家农舍旁便打了个弯,变成一条更加隐蔽的小道。我们观察附近的地形,判断只有这条小道才是上山的道路。农舍前停放着一辆摩托车,小院边的铁丝上还晾晒着几件衣服,但大门紧锁,没有人在家。农舍前后都是菜园子,种满了各种蔬菜和玉米,还有一种既不是稻子也不是谷子的作物,长得像草一样,从未见过。我们都很好奇,便拍了照片,作为记录和依据,便于以后查询打听。山里的人家,门前过道里堆满了过冬用的劈柴,可见这里的冬季会很寒冷。趁着主人不在家,我们搬个凳子装模作样地在人家门口拍照,感受那难得的山乡人家生活。
虽然不可能去爬多枝尖,但也可以顺着小道爬上一段,感受一下去多枝尖的艰难。我们相互搀扶着,踩着树根枯叶,避开湿滑的泥土,转到一片长满高大油松的森林里。粗壮的油松遮云蔽日,潮湿的地上铺满了油松红褐色的针状落叶,要不是想到这里刚刚才走过一队驴友,真让人有些渺无人迹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季,森林里却透着一股凉气,对人不知是喜还是忧。最让人不安的是那些追寻着汗味萦绕在身边的野蜂,在眼前脑后嗡嗡不停,还有随时遇到却意想不到以何种方式出现的蛛网,有时沾在脸上,有时挂在头发上,很难脱去,必须有一人走在前面挥舞着拐杖开道,才能使大家逃避蛛网的纠缠。可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一种更可怕的东西,随时都可能爬到我们的腿上,那就是山蚂蝗。因为没有遇到,所以不知道害怕。
出于对这片森林的畏惧,以及对自己体力的考虑,我们原路返回,退出了这片谜一般的森林。下山的路上,遇到一位农妇,几句话聊后,才知她便是那家农舍的女主人。当我们打开手机照片,向她询问那种草不像草、庄稼不像庄稼的作物时,她用当地话说了个奇怪的名字“牙子货”(音),我们既不能听明白这作物是什么,她又无法用普通话或者文字描述,只是大概听懂了这是一种农家种植的作物,其颗粒成熟后,可使之发芽,然后将其敲打成团,最后做成一种饼。虽然到最后也搞不清到底是什么,甚至回到林海问汪老板,他也答不上来,但毕竟我们见识了这种作物,也算长了知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