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莱子 于 2010-2-17 07:09 编辑
画葫芦的哲学(杂文)
东莱子
人,其实是很难超越自己的;于人生,于艺术,于其他,概莫能外。
河北画家协会已故主席田辛甫老先生画了一辈子葫芦,堪称葫芦专家了。画的真迹,我见过一些,于报刊,于朋友的珍藏。构图大多是一条藤蔓,叶片数枚,葫芦二、三个。技法当然是老道成熟;但是,看得多了,感觉终究大同小异,“似曾相识葫芦来”。
有一年夏天,他在北戴河作画;或许是灵感迟迟不至,抑或心境欠佳,画了许多张,他都不满意。一个葫芦就是一个圆乎乎的烦恼。于是,身边便多了许多揉搓成一团团的也类似葫芦的画稿。
其时,著名画家韩羽正在身边。韩才华横溢,曾以漫画《三个和尚》名播海内外。《三个和尚》的动画影片曾经获得过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我手头有一本朋友写他的传记,韩画、文均佳,达到很高的境界。他把田先生正要揉搓的一幅画接过来,画笔一挥,一条长长的葫芦丝须在那个圆满乎乎的“烦恼”上面缠绕了三圈,然后题上了两个字:“自缚”。正是因为这一丝二字,让田先生这幅画顿时灵气横生,光彩照人了。当时,在场的画家,无一不击案称绝。
由是观之,平庸与神奇,也只是那么一笔之隔。
说到人生,其实,每个人都在画着自己的葫芦。葫芦来葫芦去,最终自己也就“葫芦”其中了,很难挣脱。哲学、眼界、思维的凝固、单一、定向,囿于一个干巴巴的葫芦,陈陈相因,无力自拔。更为可怕的是,身居葫芦而不自省,一味陶然怡然,乐葫芦而不疲,则是莫大的悲哀了。
我自己正遭遇着葫芦的痛苦。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痛苦。人,如此。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可能遭遇这种葫芦式的苦难。“创新”,难哪!
昨天,和几个青年技术人员在一起聊天时,他们都洋溢着青春的锐气与活力,也有一种渴望突破创新的激情,只是囿于自己的环境与舞台,好象也正在遭遇着别人给他们的葫芦。他们都有一个焦灼的渴望: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面上,领受信息爆炸与头脑风暴。他们没有葫芦,也不给自己画葫芦。
创新型组织,创新型国家,目标当然是灿烂着朝阳般的光芒。温家宝总理在最近的许多次讲话中,都在强调人的作用,呼唤人的创新激情。是呀,创新,需要创新型思维,创新型人才。
很长时间就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我们的清华大学是为美国培养人才的。也听说过,在美国的硅谷,1/3都是华人精英。呼唤“海归”已经多年了。而且许多海归也正在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
打破形形色色的葫芦,让创新人才自由成长,让创新思维如长江大河般自由倾泻、奔腾。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呀,为自己画了多少个葫芦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