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2-21 20:19 编辑
中国地域广阔,南与北的气候差异、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诗人对各自眼中清明的描写也五彩纷呈,现在找出两个例子以作对比。
来鹄(?-883),晚唐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附近)人,《全唐诗》卷642收其诗29首。《唐才子传》又说他叫“来鹏”,说他在“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但因为其孤傲的个性,颇为当世所不容,举进士不第。大家都知道他诗写得好,一些达官贵人也知道,但却非常嫉妒他。后来虽然得到韦岫尚书的力荐,并且想把他纳为女婿,却终于因为他的一首诗被韦岫“认为不详”而彻底泡汤。唐僖宗中和年间客死“维扬逆旅”(今江苏扬州,逆旅指客舍),非常的悲惨。最后客舍的老板觉得他是个好人,就把他安葬了。
他有一首《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的诗,很有情趣,全诗如下: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齿香。
风急岭云翻迴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看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诗人描绘的是一派江南气象,柳丝如烟,风光无限,有些醉意的诗人回去的时候,站在有些滑的船头,看着小船穿行在荇菜丛中,而他的木屐上残留的踏青时的杏花残存还花香不散。这时候,天气突然变了,风从山岭上翻卷下来,雨也随着落下注入了水田池塘。更加有趣的是最后一句,当诗人回首东望的时候,看到满耳的蛙声在夕阳的柔照下,呱呱而来。这是一幅多么诗情画意的状态呀,尤其是蛙声,这样的季节非江南不可有,仅此一句,其地域性就标识出来了。
我在中原,这个季节正是倒春寒的时候,很冷,这几天温度一直在3-10度之间徘徊,俗语春寒料峭,这种寒是透骨的,也因此对人的伤害最大。所以所谓“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这样一个季节,能够听到蛙声,真是一种幸福。不知道现在的江南是否还有这种风景,那毕竟是来鹄眼里的唐朝清明。能够听到蛙声,应该是很温暖的季节了,这样的季节去郊外踏青,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呀!
当南方蛙鸣清明的时候,北方会是个什么状态,又会有怎样的情趣?元人方回告诉了你另外一种风景,那个同样是江南却与北方沟通起来的画面,一个客自北方来的清明。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元代诗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清人顾嗣立《元诗选》选其《桐江集》123首,这段时间读元诗,他的诗中还是有一些佳句的,以后可以记录出来,做个赏析。据他自己说:“予在桐江休官闲居,万事废忘,独于读书作诗,未之或辍。”可见他把读书写诗当作养生了,心态应该不错。但他的诗话《瀛奎律髓》主观臆测太多,后人评价不高。
他有一首清明诗叫做《清明大雪三日》:
半月雕梁燕子归,怯寒著尽旧棉衣。何人醉眼西湖路,错认杨花作雪飞。
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他不说明“西湖”,这完全是一派北国风光,看客肯定会认为这就是北方的清明。而事实是这首诗是作者任宋的严州(今属浙江建德市)知府、或者元的建德路(与严州辖地同)总管、抑或被罢官后游荡于杭州时所写的。这样的景象在南方是很罕见的,清明的时候本该下雨的江南,却连着三天大雪封门,天之造化硬是把它回归了北方。
这也是一个醉意朦胧的诗人,踉跄于一个杨花乱落、大雪纷飞的西湖路上,这样一个清明天地一色、湖山一色,本该踏青游历的壮观场面不见了,只有大雪,这位来自北方的客人,在毫无顾忌的赤裸。清明,被一种色彩包裹了;而这种色彩恰恰与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相衬,这是整个苍天都来参与这场对逝者的追念了。
今天刚看到冬雪在我的帖子里留言,她那里正在下雪,而她所在的位置正是国土的北方,那里的景色,不知是否与这首诗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