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7-18 12:34 编辑
音乐与文学
今天想谈谈自己对音乐与文学的一些认识与想法。
首先,音乐与文学都是一门艺术。一种靠听觉触发开启其他感官,一种靠视觉触发开启其他感官。
为了公平起见,我放弃了听力,而去读谱(指对音乐的记录方式。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简谱与五线谱。简谱又分为字母与数字)——这样,文学与音乐就站在了同个起跑线上。
㈠ 关于谱中的简谱记法。
㈡ 关于谱中的“五线谱”记法。
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两个点,各有各的特色。
在读谱的过程中我知道了音乐是由音符与调性这两部分构成的。在读文学作品时,我了解到文学作品是由文字这一内在要素与标点符号一起构成的。那么问题出来了,而且是基础知识问题。现在先来说说音乐,什么叫音符,什么叫调性?音符是用来记录不同长短音的进行的符号,在谱表上的位置表示一定音高(即音阶)。(这在简谱记谱表上,表示为1234567)音符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符头,符干,符尾。音符的种类是用节拍来划分的。而节拍的长短则取决于符尾。调性指的是一首音乐的调门。按我自己通俗的理解即一首或一个乐章的起调,比如有人说“这首歌你起调太高了,遇到高音部分我唱不上去”说的就是调性。
由此可见,调性决定音高,符尾决定一个音高的长短。(在简谱上符尾则表现为节拍。)
现在我们来看音符的形状与调性的形状。
这是音符在简谱与五线谱上的不同形状。
(重申,如同曲的叠唱:音符是由符头、符干、符尾组成的。这个,是针对五线谱的。)
符头是蝌蚪的小黑头,符干是蝌蚪的细长身体,符尾则是符干的外延部分。音符的符尾越多则表示节拍越短。它们在五线谱与简谱上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者说表达方式)
接着,咱们来说说调性,即谱号。望文生意,就是曲谱中表示音调区位(一首曲由很多个音组成,称为区;而它们所在的位置称为位)高低的符号。它分为高音谱号与低音谱号。
这是高音谱号。
这是低音谱号。
当然,任何一首曲子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调门,也就是说可以用任何一个音来定自己这首曲子的调门。
那么一首音乐是先立意还是先定调性呢?个人觉得应该先有其意,才有基调(也就是调门)。一首曲子它的调门是高亢激昂,还是低沉委婉,这完全取决于曲作者本身,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表现手法,在这里他就会调用各种各样的音符与调门。那么,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一首乐曲的内容的形成与它的表达方式的使用。
说到这,我觉得关于音乐的话题可以刹住,转而做文学的攻略。
任何一部或者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文字与标点符号组合而成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丰富多彩又多姿的情感,在文字上附加了许多东西——把字组成词,把词再加长成句子。另外还有就是,他们还在这些的基础上使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于是字们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面貌。再加上标点符号的语气强调,一篇文章或者一部文学作品就这么出现在你我的面前了。
攻略这个功课做完了,那么现在剩下的就是欣赏,窃以为欣赏是个宽泛的审美意识(或者范畴)问题,我只能蜻蜓点水,只能浅尝即止地把它转换成自己的味觉,说说滋味。就象味蕾尝一道汤,舌头的感知能力是这样的:你往小肠清汤里加莲子与往小肠清汤里加川山子,味道肯定不同,是绝对不同的。
说到这,我又觉得自己可以刹尾了。因为对文字的理解、使用与欣赏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同样,对音乐亦然)。也就是说我已经把你引到河边,已经把打鱼的工具交给了你,剩下的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更简单地说,能不能捕到鱼,会捕到怎样的鱼,各听天命吧。
对于音乐与文学的理解,我的这些林林总总难免显得粗陋,还请诸君勿怪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