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8-7-22 05:48 编辑
【伊春三日】
茅兰沟国家地质公园 01. 茅兰沟国家地质公园是我们一行的第三个景点。
听导游介绍说,当年这个地区有山猫和狼出没,1992年,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始建。茅兰沟国家地质公园原名"猫狼沟",因涧深林茂,常有狼虫虎豹出没而得名,后因风景优美以及取"猫狼"谐音,更名为"茅兰沟"。
从猫狼到茅兰有点文艺的味道了,只是少了原生态的野味。
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嘉荫县向阳乡辖区,距县城76公里。西南与乌伊岭前卫农场相接,北与乌云镇连接壤,东临黑龙江。
它位于嘉荫县城67公里处的小兴安岭林海中,海拔400多米,山高平均近80米,山峰最高为200米,山沟深100多米。是开发蔚为壮观的奇特石林群自然景观之一。
02. 其实在看过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看过汤旺河兴安岭石林公园,觉得有大同小异的地方,共同之处就是绿水青山,水量丰沛,原始林,次生林很多,因为有很好的绿色植被,所以,水土环境保持的就很好。这真的是伊春无以伦比的旅游优势,也应了那句时髦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座国家地质公园是位于嘉荫县城67公里处的小兴安岭林海中,海拔400多米,山高平均近80米,山峰最高为200米,山沟深100多米。是开发蔚为壮观的奇特石林群自然景观之一。远离都市,涧深林茂,景观别致,集山奇、林茂、瀑美、幽潭于一身,以其独特的地貌和构造,森林、冰雪以及与大界河相通的自然景观,尽览春情、夏景、秋实、冬雪。
从景区上面,我们一行人步行台阶下到沟底,然后沿着沟底,顺着山溪一路溯源上行,这是一个狭长的沟壑,是以印支期花岗岩构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纪冰缘地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代表的地质地貌综合体,是目前小兴安岭发现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峡谷地质遗迹,也是印支期花岗岩形成构造峡谷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
03. 峡谷里鸟鸣蝶舞,流水潺潺,空气清新。那一路奔波而来的山溪,带着几分湍急,于是就想起裴多芬的诗句:
我愿意是激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流过……
十分应景。
我们一行人自然不能放过这么美好的景色,长枪短跑,手机各种拍照工具纷纷派上用场。实话说,错过这样的风景,简直就是一种罪过了。
吸吮着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走在峡谷之中,偶尔有山风过耳,那种惬意也很难描述。在走过几个大的景点之后,我真心要为伊春的旅游开发的思路点赞,多数的时候,它们遵循的是尊重自然,忠于原貌,这种思路应当说是难得可贵的,出门看风景游景区,最怕的是那些不伦不类的画蛇添足。因为每一个游者都有自己的审美与判断能力,不需要过多额外的解读,所以,人造的越少越好。
04. 在走过一段狭长的谷底之后,进入大峡谷,这个大峡谷只能是相对而言,不能与那些驰名的大峡谷相提并论,但是,也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壁立高耸,宛如刀砍斧凿,却自然天成,贴峡谷一侧石壁的路逶迤而行,中间是激流奔涌,另一侧是相对而离的岩石峭壁。
住在城市里久了,进入这样一个环境,觉得格外惬意清新,那种不一样的感受,是身在钢筋水泥的城里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曾看过一个小小的瀑布,和茅兰沟的瀑布相比,实在相形见绌。其实茅兰瀑布也不高,但却很有特色,茅兰瀑布高约20米,宽约14米,落差约15.1米,四季飞涌不竭。每遇雨季,河水从高崖奔涌直泻,如骏马奔腾,势如汹涌,如银河倾泻,万练飞空,揭珠崩玉,势不可挡。
每一个景观都很耐人寻味,值得观赏。只是时间有限,不能过多驻留,所有的风景都是一路而过,也许今生这样的地方只能来过一次,但是,有一次深刻的记忆足够了。
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是无法抗拒的,它造就出来的一切,都是奇迹,都是不可复制的范本,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要奢想人定胜天的痴人说梦,珍惜眼前的风景,才是正道沧桑。
05. 走过长长的茅兰沟谷底,我们向上进发,选择了另外一条出景区的路,是因为导游看到我们人人都拎着台单反,为了照相,我们去了一片白桦林,非常好看的白桦林。
笔直的白桦树,并肩接踵的站立在哪里,天地的英气,岁月的精华历练出令人目不暇接的风景。当年下乡的时候,在辽南的北部山区,见过这样的白桦树,但是,能这样成片成林的比较少。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树上裹着的是年轮的故事,沟壑深深,壁立千仞,是大自然的岁月镌刻,不知道湍急的溪水带走了多少传奇的过往,却看到蓝天白云,澄碧如洗的纯净。
再见了茅兰沟,如果今生有缘定会再来。匆忙人生,我们都是过客,也许这些信息就此被固化在数码照片上,被记录在摄像短片中,若干年后,我亦老去,老到哪儿也去不了,偶尔翻看这些片子,或许能让浑浊的记忆变得清晰:
峡谷深深自天成,天地亦有鬼斧功; 激流百转千回去,不虚此行印苍生。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