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凝霜 于 2018-7-31 13:58 编辑
年少疏狂,尽逐流年去
——呓语<其二>
文/凝霜
1、重女轻男。
最初,生命是女人给我的礼物;最后,我想把它还给女人。
2、相爱相杀。
男女之际,如旧式雕花床栏上刻的人偶对舞,似舞似斗。而大自然的法则,人世的贞信,眼前人的心意,我虽与之照肝照胆相知的,却冤家心事般,费人疑猜,仿佛不是这样似的。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林黛玉每每冤枉了贾宝玉,她自己也伤心地哭泣起来。真是,人世迢遥似这长亭短亭,有漫漫远意,荡荡而莫能名,似有情似无意;众生悲苦如那凋风落叶,因逐物迷己,纷纷而莫可救,亦可笑亦可怜。问:何为逐物迷己?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余地。
要留有缝隙,供人悠游。艺术与人生,都是如此。
4、羁绊。
怎样好的东西,你在拥有的同时,也拥有了面临失去的痛苦。是为羁绊。但是,实在是要品尝了失去的痛苦,才能懂得拥有的难得。因此,连这羁绊都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草木尚且要沾露带泥,何况人。而脱离了泥与露,草木亦不能存活的。
5、出路。
怒啸的海浪中,孤帆何处是从。激流勇进或急流勇退都是人生。生命所需的,只是一份择地生存的自由。出路与出息,不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罢了。
6、规矩。
这个世界的维持现状,靠那些守规矩的人;但这个世界的前进,从来都是靠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从来,顺来逆受者,都是创始之人。
7、评价。
我们的眼光,往往太简单化了。一句话骂倒一个人,或一句话捧起一个人,很难说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人性如此矛盾,真挚中含有做作,高尚中蕴藏卑鄙,奸恶之中却又找得到美德。
8、别人家的孩子。
一直很鄙视那些把这句话当做口头禅的父母,他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败。更同情他们的孩子,虽然终有一天,这些孩子也许会变成另一群孩子的父母,就像他们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此,生生不息。
人是不需要时刻想着拿自己同别人去比较,或者说什么超越别人的。因为有超越或打败的念头本就不好,这世界纷纷扰扰,多是因为人的贪婪与霸占。而真的有好东西的人,不会想要去与他人争成败。因为他自己就是好的,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好。
他宁是如文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跟自己较劲。仿佛孩子气,而其实,那里有人生的智慧与清明。
我少时放风筝或者打乒乓球,总喜欢与邻儿争个高下,又会央家人买各种新奇玩具,因为邻儿也有。到得后来渐渐大了,才知道那原来可笑。
而眼下,我亦真是一无所有。不过如那空生岩畔花狼藉,向悬岩之外的世界,探出枝叶去,有惊艳与欢喜。
9、第一个与第一次。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笑得最开心的人。但是,第二个,第三个,与吃螃蟹的许许多多后来者,他们未必不能笑得更甜。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老泉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轼”和“辙”可谓深得老子《道德经》“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三味。无怪乎苏子由《苏黄门老子解》能承前启后,被推为后世学老者必读。
人之生也短暂,能有多少个第一个,其实不必强求;人之生也漫长,多有一些第一次的陌生、悬疑、刺激、欣喜…方不至于因迢遥的时光而感到心乱。可惜,中国式教育,恰恰是反过来的。
10、民主与专制。
当年的牧民方式,是愚民。民众因其无知,因此容易被欺骗,被蛊惑,被利用,被压制,被奴役。今天的治民方式是“聪民”。民众看似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理解,什么都懂得。但是,都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皮毛而已。于是,问题一来,便兴起“百家讲坛”,真可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因此当年能有孔子门徒三千,能有陈胜吴广揭竿而天下并起,到了今天,便只有各种砖家叫兽,与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民协民代。
所谓的“为了天下苍生”,原不过是嫖客相争打出的冠冕口号。而旧党与新党,旧法与新政的区别,原是无区别。最多,不过是后者在前者之上,加了一个“新”字。好比擅自拿了别人的文章,署上自己名字来发表,到底有些底气不足,便在文章末尾不易察觉之处,打一小小的括弧,用极细小的字写下,“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