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9-5-27 19:56 编辑
川渝行记 重庆 01,四川古称巴蜀,它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在古代路途险恶,只有天梯石栈相勾连,曾经几乎与中原隔绝。前人又有少不入蜀的说法,大概是说蜀地安闲,能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归属感,容易令人失去进取心。同时也暗示着居于西南一隅的巴蜀之地虽然物产丰富,却也相对封闭落后。然而这看似封闭落后的地方,在历史上却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诸如西汉时期的文学大家《蜀都赋》的作者杨雄,唐代诗仙李白,北宋大文豪苏轼等;更有因治水而惠民千载、闻名后世的李冰父子。带着这些疑问,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急切入蜀探个究竟。 往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嗟叹,早已尘封在古人的诗歌里了。现如今去四川的道路,水、陆、空四通八达,我选择了最快捷的出行方式——乘坐飞机。当天,飞机到达重庆江北机场时正是黎明时分。这次四川游,功课没有做足,以至于出了机场心里还是一片茫然,不知到先去哪个景点好。幸好隐约记得重庆有个磁器口古镇,于是,打车直奔古镇。 我来到古镇的时候,天空刚下过一场小雨,镇里的道路湿漉漉的,有的地方现着浅浅的水洼。因为时间太早,镇上的店铺大多没有开门,静静的街面上少有人走。我沿着古镇的边缘向不远处的江边走去。此时的嘉陵江正值枯水期,江面不宽,江水清波粼粼缓缓东去,江面上未见船只,江边当年繁忙的码头上也只有几位当地人在晨练。 磁器口,原名龙隐镇,据传说因明朝初年的建文帝被叔父朱棣逐出南京后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后因瓷器业发达,又改名磁器口。古镇坐落在嘉陵江畔,依山傍水,港口优良。这里曾经是嘉陵江上的重要水陆码头,也是巴渝地区著名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它最初形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商业重镇。特别是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因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一度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种物资的运输中转站。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早已失去了码头的作用,昔日船舶争渡,骡马嘶鸣;“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灯明”的繁荣景象,已成为茶馆里说书人口中的故事。 从江边沿当年铺就的石板路拾级而上走进古镇。这座往日号称“小重庆”的古镇风貌依然,甚至看不出曾经历尽沧桑的样子。石铺街道两旁,是一排排错落有致、整洁古朴的店铺。就因为这里的街道店面过分光鲜整洁,因而很能让那些喜欢访古探幽的人产生一种疏离感。这种商业气息浓重的地方宛如天街,虽然华丽,却让人寻不到人间烟火气息。没有烟火的地方,哪里还有人间情趣?这种地方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事实上这已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古镇了,充其量能算作古建筑群甚至是仿古建筑群,虽然很多时候也是人流如织、繁华异常,但总给人以“演”的感觉,就像花瓶里插的绢花,乍看甚至比真花还要美,但终究缺乏生气,掩饰不了假的质地。 带着重重的失落感,在古镇里匆匆走了一遭,出古镇正门,来到马路对过的饭馆里吃罢早饭,打车奔重庆市区。去市区的途中,路上有些堵车。正好趁这个时候向年轻的司机咨询了重庆的旅游景点。司机讲的普通话地方口音很浓重,但我还是大致听明白了。他说,来重庆旅游洪崖洞是必去的,那里的建筑最具巴渝文化特色;朝天门也必去,在那里看两江交汇;还有南山、渣滓洞、白公馆也是来重庆的游客常去的地方。 出租车沿着嘉陵江缓缓而行,我透过车窗细细欣赏着两岸的风景。重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市区面积大,很多楼房都依山而建,有的甚至直接建在山顶上,这大概就是重庆被称为“山城”的原因吧。车子正行走间,司机有些兴奋地用手指着右侧半山腰的方向对我说:“你看,那是什么?”我抬头望去,只见在高高架起的天桥上,一辆轻轨列车快速驶来,然后神奇地从一座建在山腰的高楼的第八层楼中间快速穿过,这一奇观令我惊叹不已。司机说这种近乎异想天开之举,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独特的设计,使我联想起古代出入巴蜀的栈道,两者都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由于媒体的不断报道,近来这个重庆2号线上叫做李坝子的站点爆红全球,成为了山城一个新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