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点事,醉胸早几天就催,可一直不敢起笔。一是有愧,二是露怯。
作为一个中文生,按说和读书最有缘。可实际上,我读书多而不专,杂而不深,没有思想,更谈不上体系。每每看到论坛许多练家子侃侃而谈,俺这心呀肝的就跟烟总一样扑嗵扑嗵的,实在惭愧又胆怯。
记忆中除了课本,最早能关联上“读书”二字的,应该是初中时风靡的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那时轮流抢着看,还限时。那真是没白没黑,没饥没饱,为黄蓉为小昭为小龙女为神仙姐姐神游物外,嘴吵得稀烂,心操的稀碎。
升高中后,心中只剩上大学一个执念——那也是八十年代脱离农民身份的唯一途径。我成了心无杂念的书呆子,印像里是每天刷刷笔耕的腊刻题卷,如夏夜寂寂虫鸣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如十月秋后纷纷扬扬的蒲公英。课外书只记得一本《西游记》,晚自习看入了迷,浑不觉玻璃窗外地理老师那双久久凝视的眼。书自是没收了去,然后,丢在风里……
真正读书是从大学开始。也是专业需要吧,最夸张的时候一周只有12节正课。老师开出的课前阅读书单像老中医的药方,可刚冲进象牙塔的毛小伙嫩丫头,再加依山邻海的校园位置,有几个能静下心来哟!每天唱歌跳舞老乡会,踏浪赶海再约会,起空了。当然,书还是要读的。老师的书单按上课最低需要读完,剩下的时间就天高任鸟飞了。 我是个杂学派,像块干瘪多年的海绵,管它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奇闻野史,统统吸进去,膨胀,再挤出,全不管消化了多少。这个恶习也造成知识积累上宽泛有余,深入不足,什么都能聊两句——当然也就两句,第三句就漏了馅。 图书馆是包罗万象的海洋,随着读书兴趣游移不定,我的喜好也如影随形。迷过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素描,迷过漫画简笔画,迷过口琴木吉它,迷过《读者》《意林》里的鸡汤,于时就买了全套行头,借回所有相关书籍,每天装模作样的泡宿舍泡海边泡图书馆,写啊画啊吹啊弹啊。我们中文系出了名騒包,军功章里有我的笑与泪,爱与哀愁。
毕业后进入社会,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运动,影院,喝酒,吹牛,以及,爱情。
随着网络大潮的兴起,我的阅读习惯慢慢转移到了线上。书看了不少,喜欢的可以列一堆:倪匡全套系列,《福尔摩斯》系列,《大汉情缘》系列,《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独步天下》、《秀丽江山》、《法师传奇》,《紫川》,《苏菲的世界》,以及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等等吧。写这么多书名真不是显摆,只是印象太深,都刷了多少遍的,侧面也说明自己阅读有多杂,多贫血没营养。所以,该笑话就笑话我吧。我现在只记住阅读时情景浸入的快感,真正关于语言笔法结构立意等学院派知识,又学到多少呢?或许有吧,或许了无痕。 我是个怀旧的人。当年读夫子们列出的那些眩目书单时,多乏味啊!可现在回忆起来满是无忧无虑,晶晶闪亮。想回到那些好时光,那些明媚阳光下没心没肺的日子,像躺在母亲摇篮里般闲适,安逸,静好。
关于读书,就这些吧,真的有愧和露怯。
醉胸,这下你满意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