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起源据说是从太仓传出来的。
当时太仓是国家粮库,里面的管粮护粮人员众多。这么多人在一起肯定是热闹的,怎么热闹怎么来。于是麻将就整出来了。
麻将开始的名字叫麻雀。众人去粮仓主要是赶麻雀。小时候我们家在场院上晒稻谷,我们都在树荫下坐着赶麻雀,奶奶就教我们唱歌谣“嚯-嚯-,赶麻雀,麻雀吃我的粥,我吃它的肉”。我想这歌谣应该是那时候传下来的吧。
粮仓的头头们应该是最先想到制定赶麻雀的方针的。筒就是粮仓的俯视图。圆圈外面的圈,就是象征谷仓外面的草绳。谁管1号仓,主管就把刻有1筒的竹牌发给他。依次类推出现九个仓库。麻雀是一条,后来是传下来,老百姓很形象地改称一鸡-幺鸡。条当初是索的音。抓到麻雀用绳索系扎,或两只一根绳系,或3只一根,又推出九只。然后是把到抓到的麻雀拿去领钱,万就是钱数。古代认为9最大,所以筒、索、万只有9为止。再根据天干地支弄个筒条万每种是36,三种合为108。
既然是抓麻雀,必须有相应的抓捕措施。或网,或罩,或枪,或箭,架好网罩,人就开始“嘘、嘘”地吆喝赶麻雀,让麻雀惊慌撞到网上罩里。这就是打麻将“吃”的原型。开火枪打麻雀,会有“砰、砰”的声音,这是打麻将“碰”的原型。开枪放箭要根据风速风向,就有东南西北风,中是抓住麻雀,发达啦 ,白板当然是没有抓住,放空枪射偏了。
有一种能专门抓麻雀这些小鸟的大鸟,叫鹘,有了鹘,抓鸟是稳稳的,这就是“胡”牌的原型。一切都有了,打麻雀的法子就出来了。粮仓的人在夜晚、雨天、轮休的时候就打麻雀。他们打的时候打一块就有一种说法和唱腔,非常好玩、怡情,日子也就不会枯燥。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这种娱乐就一直陪伴着粮仓的人让他们不至于寂寞枯燥。
现在麻将在中国遍地开花,各种打法层出不穷,博彩大小各有千秋。这些就不说了,不通打的麻将是136块的,反正每一块都能摸得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