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这事,雁过写得太实了,没有处理。有些如实描述事实上削弱了文章感染力。你比方里面的一些桥段。老太太推三轮,三轮上满满当当,这种情况很难取信他人,因为我们都看到过,满载废品的三轮有多重,垃圾要捆扎,一人骑一人后头推,特别遇到坡度,没有一把气力,人仰马翻都是常事。而你的描述来看,老太一个人推着三轮,过台阶,没有表现出行进的艰难是漏笔。至于你加入的雪景,这虽说牵强但也还能接受,你没有把季节的冷凸显,反转化到雪的唯美上去,主题分散煽情效果就打折不少。那个恍惚也是刺眼的很,大冷天,记得如此清晰,用恍惚明显是犯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俗套。
再者,你选的场景有些突兀,捡垃圾的人多少羞于人前,翻翻垃圾还想抚摸孩子的头顶更是显得不合常理。虽然自食其力是种美德,但为了些微纸板,塑料,她们往往把垃圾抖落开来,倾倒饮料,事实上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如果垃圾分类进一步普及,这个行业或许只能消失。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争议的视角不太讨喜。
我看到的几个拾荒老人很有特点,一个老头,总是天不亮,垃圾未清运前挨个垃圾桶前探头看看,有纸板就抽出来,折叠好放包装袋,大大小小自行车上挂好几个,然后一刻不停留骑车便走,到哪都戴着帽子,帽檐压得低低的。一个老太也是,打扮的比一般老太还富态,如果不是看见她踮着脚在垃圾桶的翻找,你铁定想不到,她从一开始的怕人,脸红,像院子里流浪的猫,到后来不管不顾的挨个翻桶,把垃圾抖落的到处都是,这心路历程一定不简单。
你要表现不如写她每天在院子里溜达,有时看人喝饮料,便后头跟着,有时花圃里看见塑料,纸板,不管不顾也去捡起来。在小区清运之间的空挡一刻不停的巡查她的领地,顶着大太阳,风吹雨打,不过为了银钱几厘。午饭拿着馍馍就着白开水吃几口。递进到她们是垃圾分类最合格的深入的毛细血管般的存在。生活的卑微,人格的高大,不偷不抢,朴素的践行环保理念。
更提出反思,对于这些老人,我们,社会该如何伸出援助之手,让老有所乐,有所依。
大概提几点,不当之处请海涵。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