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域铁流 于 2023-1-2 22:20 编辑
胡福明走了,真理标准还在
赛格大道
01-02 21:19
赛格特约作者 劳里
胡福明先生去世了。
胡福明是谁?他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于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获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代表人物。没错,他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雄文的主要作者。
胡福明走了,真理标准还在
人民日报刊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当天转发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次日全文转载,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篇文章闹出那么大的动静,放在今天已是很难想象。
何以至此呢?胡福明后来说,“‘两个凡是’违背历史潮流,批判‘两个凡是’势在必行,人民早晚要站出来说话,如果当时我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事实上当时中央党校已经有同志在撰写类似的文章了,我只是跟上了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获得了一个机遇,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而且也想做的事情,幸好还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可见,文章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绝非为了评职称凑论文可比。当时,“四人帮”虽然已经垮台一年多了,但十一届三中全会还要等到七个月后才召开,中国人仍然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无法用自己的眼睛看,无法用自己的脑袋想。因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戳在那里,不啻二鬼把门,实在难以逾越。
可是,时代必须向前,堤坝必须冲破。胡福明在此之前已经写了4篇文章揭批“四人帮”,但都是打死老虎,而“两个凡是”正当红,老虎屁股摸不得。摸不得也要摸,这就需要勇气了,也需要智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没有提到“两个凡是”,而是代之以“天才论”“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这与“两个凡是”同样充满唯心主义和个人崇拜,同样荒谬和迷信。
胡福明走了,真理标准还在
胡福明手稿
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几个小标题: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半个版的篇幅,读来却并不觉枯燥。理论文章能写成这个样子,不容易,也见功力。
更重要的是,无论那时还是现在所谓理论文章都是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并不多,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文章,用该文里的话来评价,“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可以视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新时代版”。
“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内涵丰富,意味深长,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单就“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来说,正所谓“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
共识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好转应该是共识中的共识。道理很简单,经济好,大家日子才好过;经济差,大家就都不容易。经济运行总体好转当然是有条件的,从宏观到微观,难以一一尽数,但有几条是不能不说的。
其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里也说了。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市场化是方向,法治化是保障,国际化是水平,而这三者对市场主体来说可谓“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既然是市场化,就不能与市场为敌;既然是法治化,就不能不按规矩出牌;既然是国际化,就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玩。只有实现“三化”,才能做到“四敢”,即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企业敢干,又可以理解为国企改革、外企进入和民企成长。毋庸讳言,同样是企业,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地位曾经是并且依然是不同的。国企的优先是历史形成,外企的尊贵是现实需要的,民企的卑微则是惯性使然,尽管其分量早已“56789”了。
现在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而实现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希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也要毫不动摇,否则民营企业就动摇了。对外资外企也是如此,否则人家就用脚投票了。
当然,欲知后事如何,还是要“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就又回到“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回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来了。
胡福明先生走了,他倡导的真理标准还在。
先生走好!先生千古!
(作者系文史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