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没有破绽的文章越是破绽。
从情节看,一切合情合理,没有意外。似乎都是疫情惹的祸。疫情,没药,洗澡,喝酒。。。死亡。父子交流,父爱如山。
但你看写法,是第一人称吗?不是。“老大”是“他”,也就是说作者是“我”之外的第三人。因此最后那句“父亲死了”才解释的通。否则,谁会对逝者毫不避讳?可以写“父亲走了”,也可以写“父亲离开了”等。
显然是个“狠”人,结合文章开始的压抑的“雪”,文章最后的“刺骨寒冷”,应该可以推断作者是想批判什么,仿照鲁迅的冷峻。读罢文章,我的脑子里充满了“恨”,该恨谁?国家、药贩子、囤药商?前妻?还是自己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悔恨?
文章是一篇好文章,但获大奖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次获奖作品将刊登公众号,在全国开放的大背景下显然“批判”难以持久。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后疫情时代,我们怎么办。
以旁观者的视角下笔,便少了些亲情,多了些冷漠。虽然作者笔下刻画的汉子无意之中对父亲做了最好的临终关怀,酒肉伺候,洗澡擦身,推心置腹。但是父亲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小家,他的妻子和孩子。何为孝心?难道处理好小家庭让长者顺心不是吗?
如果说败笔,我认为这最后一句中的关键字就是。
一家之言。
………………………………………………
说实话,当我看到你的评语,我激动得差点就爆名了。
你的目光是敏锐的,当我听闻家乡一些老人因为新冠缺药而死去,我的内心是非常震惊而愤怒的。
我笔中的父亲,是指代,指代历经苦难却过着无法摆脱的最简陋生活、随着社会属性而可圆可扁的老农们,因为这场瘟疫而死亡。您指出最后一句是败笔,而我却是刻意安排的。守在老父身边的老大(也可以是老二老三……),已是五六十的也可以称之为“小老人”的现代农民,创业或者婚姻失败、打工到了年纪必须返乡,到了一把年纪重拾旧业种田,这何尝不是无法承载之重?还有许多人中途各种原因,没钱买保险,到了可以拿退休金的年龄却沦落成真正的农村贫民。不仅仅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人是最亲近的人。正常生活中,父母老了,而自身又无能力做到别人眼里的“孝”,对老人的生老病死几乎存有非常“冷漠”的态度。记得小时候,我们那地方如果亲戚或是邻里家中的老人因病到了弥留之际,就会请许多中老年男士到家中守夜,打牌聊天,用这种方式释缓至亲们的悲伤。
随着农民外出打工,这样的场面几乎没有了,没机会进医院的老人差不多都是一个人面对死亡期的黑暗。
正如金牌打手所言:“人对死这种事 是既做好了准备,也没做好准备。
隐隐约约地预知大限。
却只能按照一切的正常的日子慢慢地度过。
不能说无能为力。
只是尽力活着。”
洗澡喝酒都是父亲临走时想做的两件事,父子二人对于会发生什么,似乎心知肚明。
我要与你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得了新冠就不能洗澡?并且,我看到许多人说阳了就要“坐月子”。这有什么依据吗?而西方人包括在在这边生活的华人,阳了特别是发烧的人,退烧了就会洗澡。其实很早就想问这个问题,这次比赛,你恰好在《隔墙有耳》一文中提到了,想讨论一下。小芳,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