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3-2-16 17:28 编辑
三、秘籍赠奇人
父亲是老家远近闻名的象棋高手,按现代腾讯天天象棋app上的测试法,大概属于市冠水平,妥妥业9以上,就是业余9级以上。年轻时候,他多次在我市拿到市比赛前三名,也曾代表市里参与全省各市象棋团队赛。就在今年春节前回老家,妹妹还提到爸爸“市象棋协会副会长”的证书——这让我很惊讶,因为我一直不知道父亲还有这个社会身份。
因从小受父亲影响,我也喜欢下棋。高中时候,我在学校附近的二手书摊上,看到一本象棋棋谱集,书名大概为《中国象棋传统残局谱》,就这么个意思吧,里面记录的都是过去流传深远的古残局,深奥诡谲,变幻莫测。残局固然好看,更令我感到荡气回肠的是,这本二手棋谱的原所有者。
棋谱大概是70年代出版,有1公分厚薄,泛黄松软;全书前五分之四是各种残局集合,后五分之一是解法、答案。翻开封面,里面用钢笔字记录着购买时日:*年*月*日,购于***处。再继续翻,几乎每两三页里,都有阅读者用铅笔做的记录,类似:“車五平三、马六进四”等走法;偶尔标记:“此处或有错误?”我看到标记处,往往会仔细研究他的内容,发现那些标记基本都是另辟新径,与书本附录走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只是书本记录的是标准走法,更加快捷简练。
不仅如此,在书本封底,有铅笔写了一首诗:
数年徒守园,
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
乘雷欲上天!
字写得龙飞凤舞,非常漂亮。那种胸怀大志,虎虎生风,隐忍坚定又奋发图强,与命运激情对抗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这首诗我看了两遍就一直铭记在心。很多年后,我通过网络搜索该诗,发现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属下蔡瑁一直对刘备心存怀疑和戒备,在刘表面前进行挑拨,并领兵去舍馆围杀刘备。刘备得到信报,连夜奔逃;蔡瑁扑了个空,故意在舍馆墙壁上写下此诗,诬陷是刘备所题之“反诗”,以此坚定刘表诛杀刘备之心。
不过《三国演义》中此诗首句为:数年徒守困。这本书的所有者将“困”字改为“园”,一则更押韵上口;二则恐怕更贴近所他的现实生活。我揣测,此人书法极好,爱好象棋,肯定十分聪明且受过高等教育,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缺性人才。1970年代出版的书,他购买时应当正直壮年,有学识有志向,但或许仕途不顺,或许命运多舛,总之有怀才不遇之感。然后,经常在自家小院子里,韬光养晦,待时而发;而其人天生的聪明智慧,免不了流露横溢,也就寄托在象棋对弈里。这里面的精气神,让人神往。再想想自己的父亲,也有类似情愫。
因此书的传奇色彩,我买了下来。其实当年我棋力很低,几乎所有残局都破解不了,那本书原来也只是在二手摊上随便翻翻;但正因为书本里的标注和封底的那首诗,让我对书本的主人感佩不已,就此买下。
几年后我去郑州上大学,将那本棋谱带在身边——可见我的喜欢。
大概在2000年,我背着背包行走在郑州街头,忽然在某天桥边上发现一个摆象棋残局的江湖人士。那人的形象,让我一眼忘不了。其身躯宽大,头上光溜溜的,但一大把灰白胡子近一尺之长,青铜面色,圆目阔口,精神矍铄又深沉寡言。看身材像鲁智深,看容貌有点像张大千。年龄大概五十来岁,妥妥的一个江湖风尘人物。
受其外貌感染,再加上我也喜欢下棋,就在那里驻足观看。所谓江湖摆残局者,就是庄家摆一局残局,与喜欢的棋迷赌博,输赢都有彩头。如棋迷赢或和,庄家给10块;庄家赢,棋迷给2块或5块,总之是庄家赔率低;以此来招徕生意。但那些残局,往往极为深奥且不常见(常见容易被破解),非一般棋迷能够透彻;而且很多根本就是和棋,只要通晓走法,棋迷怎么下都赢不了,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我棋力有限,看了一会残局也不得其法,但也不敢上阵对弈。胖大庄家双手插在袖子里,稳坐钓鱼台。对棋迷而言象棋具有莫大的诱惑,就跟猫见老鼠一样,看到棋摊都走不动路。果然,有人陆陆续续上去挑战,毫无疑问,无一胜利。庄家不动声色,收了几张钱。此时,我忽然发现他左手小指缺失——下棋时用右手,跟《射雕英雄传》中九指神丐洪七公一般。我脑子嗡嗡就响起来,这是哪个江湖大侠,隐于风尘、闹事对弈?
这人奇异的江湖形象,和神秘的残缺九指,以及象棋这种机巧深奥的纯智力角斗,不知不觉让我对他极为喜欢。他仿佛就是从古典侠义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插图,被神笔马良画出来,然后纵身一跳,跃入风尘。身材威武,面容雄壮,这是他江湖自保的资本;心智机巧,沉如泰山,这是他久经风霜的历练和生存的技巧;那神秘的九指,更可能蕴含着惊心动魄的经历和江湖故事。
几番震撼,让我心里实打实想跟他交个朋友。但彼时我只是个学生,这老兄估计也是游荡世间,身如浮萍,走哪坐哪的人。怎么都不可能搁在一起。于是,我斟酌之后,从背包里掏出那本珍藏已久的棋谱,双手捧上,送给那人。
我说:“我喜欢下棋,但没水平。这是我几年前淘的象棋残局谱,对我没什么用处。你专摆棋摊的,没事可以看看。我送给你了。”那人目光炯炯看了我一会,道了声谢,双手接下;并没有其它太多言语。
送完书,我心里很高兴,背着背包很轻松的走了。似乎,我为那本书找到了最好的归属;似乎,就这么送他一本书,我们就成了陌生而亲近的朋友了。此后,我从那里路过,再也没碰到他了。
此书来的奇特,走的也奇特。原买书之人和我赠书之人,一个缘悭一面,一个萍水相逢;因为某种情怀,某种感应,这本书在我三人手中辗转流连。原买书人是胸怀大志之人,我是性情通达之人,那位摊主是江湖奇人。这个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最有传奇色彩故事。
最后感叹: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又不是真正搞收藏做生意;故,我收我藏,最终却不一定是我的,也不一定适配于我。收之乐,见精神也见喜好;散之乐,更见精神,更见喜好。收而散之,人得其爱,物得其所,更见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