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3-31 10:17 编辑
国际风云变幻,连我这个不怎么关注的,都能知悉很多讯息:譬如,美联储加息罗,全球货币面临贬值罗,俄罗斯被踢出美元贸易结算系统罗……到后来,便是关于巴西和中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
再不懂政治经济的,也懂了:去美元化是大势所趋,毕竟,以俄罗斯为前车之鉴,谁也不愿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彻底去美元化显然比较艰难,毕竟现在而今眼目下,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比相当高,除了欧元可与之抗衡外,其他,包括人民币在内,几乎那啥……然,行程艰难,不代表没有可行性。让我想起些陈年旧事来:
记得我的大学生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度过——学校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岛上。人居很少,但校园很集中,除了我们的师范学校,还有个教育学院和一个技术学院,其他高中、初中、小学就不说了。
我们是按学分评等级每月发放饭票(生活费),甲等、乙等和丁等比较少,基本属于丙等。怎么衡量饭票基准呢?丙等的饭票差不多够用,胃口小的女孩子还能卖出去部分。甲等和乙等的,自然是每月都有饭票结余。
我父亲心疼女儿远离家乡,节衣缩食也不肯委屈了,便总叮嘱说,要吃好、吃饱啊,千万别亏了身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哪里听得了这类话?大吃特吃极尽奢侈,体重也噌噌噌长了上去。越长越吃,越吃越长,如此循环下去,我的饭票竟也不够用了。
便有同学私下找我,说,你反正需要饭票,能不能用钱跟我换?于人有益于己无损的事儿,我不会拒绝。便用了人民币,跟她换了饭票。
然,后面的情况就让我惊奇了:偶尔的偶尔,去校外餐馆吃饭,老板没有零钱时,很自然找张饭票出来,还说,不乐意要的话,等我有零钱了来换啊;最夸张的是,有个室友跟我咬耳朵,说教育学院今天的饭菜好,有个什么特色菜,最后的最后竟拿着我们的饭票去人家食堂打饭,还真打回来了。
这是什么操作?
再后来才明白,我们学校人数占绝大多数,发行的饭票已经成为整个岛上的“流通货币”,可以拿到餐馆、超市、书店,甚至舞厅、录像室使用。给了学生们许多便利,也带动了整个岛上经济的欣欣向荣。
多年后,我回想起来,就在思虑,这些流通出来的饭票,是怎么转化为人民币的?毕竟仅限于岛上使用,走出岛外还得人民币。可惜当时没这么多“钻研精神”,不曾深入了解打听过内情。
跟先生聊及这个话题,他分析说,会不会学校食堂以低于人民币的价格回收了?这么剖析,便连隐秘的贪墨都可能存在了。不敢再多联想,毕竟都是猜测,没准就属于子虚乌有。但,“学校饭票”作为流通货币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算独立于人民币的存在——假如不出这个岛屿环境的话。
奇怪的是,那么多学校在,哪怕不算中小学幼儿园,还有两大高校,教育学院,技术学院。人家的饭票怎么不流行?认真想来,还是实力不够,经不起信任吧?因此,就算两座高校之间互通,也只能局限于“互换”模式,终究不能在整座岛屿流行起来。就像我们师范的饭票能在占绝对优势的岛屿流行,走出这座近乎封闭环境的岛屿呢?其实还真什么都不是。
说到底,还是实力说话。
推而广之,“去美元化”,确能挣脱美元的钳制。然,互信机制和兑换机制从何说起?就像我听说中巴货币互换,首先就想问:怎么个换法?对巴西货币实则充满疑虑。
足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真的遥远而曲折。
忽然想起一个题外话,昔日苏区的货币,彻底取代国民党的法币,用了多长时间?就这个习惯了或者依赖了美元的世界贸易体系而言,“去美元化”岂非需要更长久的“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