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在寻思一个问题,关于小说套路的。缘于见人指责某些文字,明明是叙事散文怎么敢妄称小说,以及完全不按小说套路走笔云云。许是非科班的野路子出身吧,我的文字素来很散漫,而我的阅读也较为宽泛,故而对套路小说能够接受,对不按套路的小说也能接受,甚至很多时候吧,我会觉得部分作者过于讲究套路令谋篇布局显得呆板,而部分天马行空的行文效果反而灵气逼人。
追本溯源,套用百度资料: “小说”之初 ,是“琐屑之言”、“浅识小道”。班固也对此有言,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由此可见,小说本身是治身理家的小道,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人们通过小说写作和阅读,来浅析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尽管现代小说地位颇高,但显而易见,它并不是多么正经八百,高不可攀,更不像各类规范应用文之类,有严格的模版照本宣科,不可越雷池一步。
读书时代,老师讲解小说,会强调三要素必不可少,人物、情节、环境。然后呢,老师又说小说的构造,必须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云云。多年以后,各类文体文字看得多了,我也渐渐明白过来,这位老师是技术型的,他传授得非常透彻到位,当然绝对有他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他毕竟不是艺术型的,忽略了文无定则的艺术性展开。
从小说篇幅而言,长篇、中篇、短篇等等,人物、情节、环境基本不会少,但小小说和微型小说就未必如此,它们往往是截取生活横断面揭示某种现象即可。其谋篇布局和行文走笔也不会在套路里僵死,而往往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语言风格也精彩纷呈。看过冰心和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他们就基本不按牌理出牌的,可你能说他们的作品不是小说吗?
想起几则微小说(列举如篇末),角度奇巧堪称经典。开篇埋伏笔,结尾抖包袱,一波三折九连环,如此等等的所谓套路,差不多都失效了。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氛围的烘托,跌宕起伏的情节,如此等等的要素也残缺不全。但读者却不免拍案叫绝,寥寥可数的几个字,竟有足够的延伸空间,令人或思索或捧腹,或动容或沉浸,各种五味杂陈,成为小说世界的另一种极景。如此,你还能坚持套路说吗?
那个谁说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拿耗子就是好猫。同样的理,不管套路不套路,也不管什么风格,什么走笔,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或者带给读者震撼,有足够的冲击力,都得归类于好小说。真要推究起来,我个人更偏爱不按牌理,写作上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的行文走笔,似乎它们更有爆发力,更能撞入眼帘,也直抵内心。
经典微型小说,列举如下:
1、英国《每日镜报》举行过一次“三字小说”征文活动,获得第一名的是“God is dying” (神垂死) 。
2、近年来中国最精彩的写实小说,全文八个字:此地 钱多人傻速来 (据说是发自杭州市宝石山下一出租房的汇款单上的简短附言,是该按摩女给家乡妹妹汇 款时随手涂鸦的,令无数专业作家汗颜)。
3、一次短篇小说大赛规定作品要涉及政治,宗教、性以及悬念。结果得金奖的小说是这样的: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4、世界最短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5、世界最短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
6、世界最短黑帮小说:穿上马甲,别让人认出来。
7、80年代,全国微小说征文,标题是《生活》,一等奖获得者,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