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3-5-24 16:42 编辑
我最早的读物是小人书。父母都是大学生,却因民族语言的原因,家里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们知晓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小时候,每次他们出差,都会带回各种小人书。
这是成语故事和四大名著带给我初印象的最早来源。
小学,家里有订阅固定刊物:《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当然我妈自己也订《大众电影》。但我还是苦恼写作文。
初中,跟着同学读武侠言情。遍读金庸,也喜欢古龙。言情类呢,比起琼瑶岑凯伦,最爱的是亦舒。喜欢她简洁干脆的语句和干净利落的人生态度。
大学,开始看“名著”。简爱呼啸山庄,女性必读书都有看。最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始终心仪这样的女性:聪慧活泼,个性独立,然后幸福。另外还偏爱科幻推理:福尔摩斯系列,卫斯理系列。至今仍喜欢烧脑和悬疑推理类影视剧。
现在回顾起来,也许是天生偏爱这类题材/人物,也许是受读物影响,也许是双向奔赴。
努力让自己聪明,尽量保持独立,和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这样看来,图书对人的影响,多少还是有的吧!
然后是一段漫长的柴米油盐婚姻育子的不读书时光----杂志类的短文,应该不算。
重新拾起书本,始于玩论坛。好喜欢码字参与,但是腹中空空又怎能言之有物?对,就是为了码字,2003--2023,不中断地读了20年。从畅销书,张爱玲王小波余秋雨木心三体莫言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从通俗小品文到晦涩历史读物,从虚构类到非虚构类,从跟风到有系统的自行阅读,至今仍在津津有味开卷中。
那天,看到一个微友发圈儿说:读书其实是种不必大书特书的生活习惯。
频点。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只要自己觉得舒服自在,读不读书,顺其自然就好。
有些人,像我的婆婆,大字不识几个,但不妨碍识人处事,天然就有大智慧。
所以读书不必存在鄙视链的标榜,不读书也不必敏感的反诘。
可分享,无需科普。
爱读不读。
对我来说,读书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改变。人在现实环境中经历有限,透过书本,可以领略更广袤的世界,欣赏更多的风景,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大脉络,像我这种没太遭遇生活和职场毒打,认知根基比较浅,需要大幅度修炼提升的人来说,读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
而且,中年至老年,人的状态其实是呈下坡路的,渐渐跟不上时代,也达不到身边中青年的平均值。比如现在大多数老人对数字化世界的烦恼,还有各种固执/偏颇/唯我的乖戾,为了避免自己老了修为不够,不足够慈祥和宽容的遭人烦,外加有可能受困于居室的孤寂和无聊,坚持读书,让我对垂垂老去不甚惧怕----生活不只是等死一个选项,还照样充满期待的有趣。
有这样一个基本盘,阅读并写字,简直算锦上添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