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5-27 11:11 编辑
上回书说到读书读到有所闻于书的语气
接下来随便说说有所闻然后有所见
[size=17.3333px]
《学记》里说小学的次第:“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所谓“离经”,“断句絶也”,中国传统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小学的基本功是“断句”,读者自己凭语感或借句子的韵律亲自动手替作者标点句子。然后是“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先断句而有所闻,然后“辨志”而有所见。所谓读书,先审其声,再观其行,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耳,是故自读书伊始,务始于交流互动,如琢如磨。
为什么要“先审其声,再观其行”呢,为什么不是“先观其行,再审其音”呢?这实际上是读书先用眼还是先用耳的次第。我赞同耳在先。这个次序最好不要颠倒。用眼在先,人更敬业,然则书容易读死而自己恐怕会读成书呆子。声闻在先,人更乐群,即使读不通书时尚无碍于待人接物。佛教里有“声闻”与“独觉”两种佛,我理解那是一个善耳识,一个善眼识,在中国传统小学里算是小成。所以要“先审其音”,读书先求有所闻于书之辞气。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小学开始练耳力。
读书自然而然会眼观,口诵,及至耳识有力,犹记得在刹那间,我整个人都立在秋月里,满地寂然,又像走在春风中,通体畅悦,能看见自己的脊梁,能看见自己的心,能看见书里写的,能看到书外相关的。有所闻然后能有所见也。
小时候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是《蒲柳人家》,记得上面还有作者的签名,读时满眼是画,不闻其声:这是自然天性的反应。第一本外国书读的是《埃米尔捕盗记》,读得磕磕绊绊,连画面感也没有读出来,只记得几幅插图,线条很简单:这是因为不同语言风格引起阅读习惯上的障碍。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画面感明显鲜明起来,影影绰绰有些语感,感觉也比较欢喜,情不自禁为自己略有进步翘起尾巴。后来看到有些书评认为书的结尾是蛇足,我认为相反,只是因为作者改变叙事语气而造成隔阂,苟闻其一气贯通,则见其隔而不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语感,渐渐辨析出缓急轻重,画面感开始渐渐变远,层次感反觉丰富。读到《聊斋志异》,闻其辞气如史记,所见却是礼记,人之大欲与小惠存焉。吴劳先生译本《老人与海》,海明威电报体写作,人物关系极为简单,初读只见海上一人一船,待我能听出书中交响乐,所见也寥廓起来,精微起来,大海,鱼,船,风云,鸟,上帝,天地,老人的恐惧与力量,推及众生的无奈与坚持,在我心里生成一部水墨画长卷,明明灭灭,画卷迤逦,我心迢递。
见众生,乃见自性。见自性,然后见天地秩序之自然。马齿渐长,知道中国传统的文章都是“代圣人言”,多法语巽言,所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而
《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西方基督教国家的文章“代上帝约”,故诗与小说语气颇类忏悔祈祷,或假作上帝全知全能。《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读来都有与上帝立约的意思,满纸商议的语气,满眼是阔大的场景,满心是高明的气象。《人类的知识》像极一个神父在祈祷,辞气明亮如神父布道,又温婉如祈祷,而其中有象,有理,有情,有真,有假,廓然无累。
尝读《国富论》,辞气铮铮如辩,眼前所见,总有不得意处;师指导我,问读其《道德论》未?急读其德论,综合其富论,然后见斯氏之道术。其术也在争利,富以养身;而其道也在乐群,节以养德。斯氏之道,曰正义,曰仁慈,曰谨慎。玩其语气与意象,乃见其真意与中国传统若合符节,“仁,知,勇三者,天下之达道也”。至若斯密所谓的“经济人”,其身后必另有一个独立公正的仲裁人立于心中,约等于“万物皆备于我”之我也。山河异域,道德同心。所闻愈精微,所见愈寥廓焉。
一本好书上则契合天地,下能关切众生。闻其气息,便觉入乎其门,然后得见天地,得见众生。不同的好书是不同的门径,然则又皆寄托相同的众生,承载相同的天地,于此观之,则本本好书都不相上下,文无第一也,养心则一。读此等好书,耳染目濡,润物细无声,所见皆是直观,所得无不直指我心。
当此时也,书我两忘。万万不可能求以逻辑。逻辑,仅仅是修辞的一格,文字已废已忘,何处惹逻辑?眼识不通则求于逻辑,耳识不通则求于逻辑,眼识和耳识贯通于心,但求心静,一切皆自然呈现,得意忘言,逻辑无所附丽焉。在自心与文字以及事物三者之间,两两相隔的疏离感就是逻辑;两两相契,何需逻辑哉。演绎逻辑,在自然科学的形式化阶段广泛使用,在科学发现与与应用阶段并不占主导作用;在人文领域,逻辑仅仅是一种修辞,远不如“默听其言”有默契,更不比“直观其行”好明白。
“默听其言”以求默契,我受益于读诸子集注,倾听历代先贤集于一堂,疑义相与析,有会于心则喜悦,有碍于理则默而识之,不但得闻其言教,更如见其身教。“直观其行”以获明白,则爱读《战国策》与前四史的校注本。史以事传,事在人为;阅事,知理之精粗;阅人,知人欲之奢俭;对照人与事,知天理人欲之消息。所见如察渊鱼焉。
欲贯通声闻与眼观,务必心静。求心静者莫如读段茂堂注《说文》,读积微翁,读章太炎。中国文字取象,拟声,文字与天地一气也,识字乃执天地之大象矣。
及至耳通心,目通心,耳目通,则天地通乎我心矣。曰通,即非通,是能通。若欲得其实,必入世而行。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