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3-6-18 07:29 编辑
当年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偶尔会去当时厦门最大的城市广场,最大的购物娱乐综合体,厦门SM城市广场,我去只有几个地方,一个是地下的家乐福店,在那里买一些生活必须,还有是四楼的电子城,我喜欢各种电子产品,所以经常去看看,我家的一个“大件”德生收音机就在那里买的,至今还在用,质量没得说。
溜达累了,就在那里的餐饮随便吃一点什么,诸如沙县小吃之类的,或者别的什么。SM的电动扶梯口也算是寸土寸金,很多小商家都在各层摆摊,小摊位一个个很精致。我也就是远远看看,因为那些小摊位,要么就是所谓的潮流的东西,要么就是化妆品什么的,当然也有其他的小东西,没细看,唯一看过的是忘了几层的有一个手表专柜,卖的是什么品牌的手表,过去瞅了两眼。
记得有一天,从家乐福出来,直接扶梯就上楼了,好像是二楼,或者三楼(有点记不住),扶梯口的小摊位,我看到了一个买熟肉制品的特色摊位,溜达过去,看到了福建宁化特色美食,鼠肉干。据说那东西口味不差,而且说是有嚼头云云。后来我记得还查了一下资料,长了不少相关知识:
其实吃鼠肉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我们的老祖宗们还是相当喜欢鼠肉的。
说起老鼠,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生物,话说人类还没进化之前,老鼠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很久很久了,因为老鼠的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真得很强。而当我们老祖宗还是猿人的时候,就开始吃老鼠了,像在周口店龙骨山的遗址中就发现大量烤焦的鼠牙、鼠骨化石。而到了周代,帝王更是视鼠肉为珍宝,鼠肉被称为璞玉,而在汉代马王堆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地均挖出若干封坛的鼠肉干。这足以说明鼠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可谓历史悠久。
而在辽、金、元、明及清初五朝,黄鼠因“其味极美”,一直是宫廷名菜,等闲百姓很难吃到嘴里去,以至于黄鼠的身价倍增,一只可值白银一两。甚至衍生出专门的以捕鼠为生的职业,每到秋末冬初之际捕鼠人就开始行动了,因为此时”肉质较细嫩,以秋季入蛰前最为肥美,无异味”。清朝编的《定边县志》就曾记载:“北方黄鼠,穴中作窖,若床榻之状,牝牡所居也。天气清和时,出作穴口,见人则前掖如揖状,形极小,人驯养之,纵入其穴,则衔黄曳之,味极其美。”
也就是现在生活好了,这要是当年大饥荒的时候,观音土都吃,你觉得谁能放过耗子?
鼠肉对古代人还不仅仅只是充饥的食物,更是一道美食。像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述怀》诗中写道:“玉非鼠朴何劳辨,鱼与熊蹯各自珍。”鼠朴,就是未腊制成的鼠肉,这里把鼠肉将美玉类比,足以可以古人对鼠肉有多喜爱了,甚至到了辽代,黄鼠肉被作为上供食物之一,朝廷每逢盛宴,总要烹饪黄鼠。
古代人吃鼠的种类很多,比如黄鼠、土拨鼠、竹鼠等等。然后说做法,像华北西北等偏北地区盛行的黄鼠,《养小录》里就记载了“蒸黄鼠”的做法,将黄鼠泔浸一二日,入笼,背部朝下蒸,像蒸馒头一样,稍后取出去毛刷净,每只切成八九块,加入椒盐末,裹上面再蒸,火不宜大,最好一次蒸熟。《清稗类钞·饮食类》也记载了江浙地区流行的竹鼠的吃法,“得之者以沸水,毛尽脱,煮之、炒之均可,清腴爽口,润肺清痰。”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吃法,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看到这儿,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老祖们可是没少吃老鼠,并相当青睐这一美食。
一声叹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没把老鼠这道菜研究明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