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3-6-24 10:47 编辑
网上只有文字,打一段字,照说真实动机只有一个:表达。有话要说。但人们往往会混淆网络与现实,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借助于文字活在网上。于是,“打一段字”的背后,就有了复杂的动机揣测,如:挑拨,帮腔,嘲笑,讽刺,影射,炫耀,义愤,安抚,鼓励,打击……
现实中某行为的动机,总是与行为,及该行为的结果紧密相联。行为是可观察的,行为两端即动机与结果。
比如,我用一根手指,在桌面上推动一个杯子,然后杯子落到了地上。如果杯子落地这一结果,对我这个行为人来说是“可预见的”,那么,我用手指推动杯子这一行为的动机,就是“让杯子落地”。
这是最简单的行为实验,真实世界的具体事件,往往要比实验复杂,考虑的因素更多,掺杂的因素也更多。
再举一个例子……
张三很喜欢打牌,小赌怡情,这次又和一帮牌友在一起玩。他的女儿小明恰好在旁边看热闹。小明读小学,正处于喜欢和父母问“为什么”的年龄。小明发现:抓牌时,他老爸有次只用手在牌上模了一把,但并没把牌抓到手里。于是就问;爸你为啥没抓牌呢?
一起打牌的家伙都是老狐狸,立马就明白是咋回事了,一翻,果然在他老爸那边的桌布下发现了一张大王。
那么,小明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呢?
如果把这件事的结果总结为“小明童鞋大义灭亲”,那么她行为的动机就只能是“光棍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如果这事让“爱国者”们来评价,事件结果也许就成了“老父斯文扫地当众受辱”,那么,小明童靴这句话的动机,自然就是“不孝女为哗众取宠,不惜卖父求荣”……
小明言论引发的后果,该截止于何处?
小明还是一个小孩,假如是成年人呢?
所以说,对结果的不同认知,不同的结果截止点,对结果的不同评价,对当事人的不同看法。都会导致“面对同一行为,不同人给出不同动机”这一现象。
其中,关于动机的推导,有无正确的呢?
虽然人们看法不同,但我还是觉得只要把行为,结果都限定好,定义精准。且每一步推导也都有可靠的证据。是可以推导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行为动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