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6 04:29 编辑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07】现代汉语中的西方外来语 文:公理力
早在9年前,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就曾发文批判外来语泛滥现象。好在其炮口主要对准“零翻译”的外来语——直接在中文中夹带英文原文现象,并提出两个公某也认同的问题: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
不过,本帖讨论的此外来语非彼外来语,而是指源于西方,经汉化之后的那些新词汇。但正如该系列上一帖所说,按照学界严谨的定义,是不把纯意译词汇列入外来词的!这里采纳近年来较为开放的一种宽松定义,把意译词汇看作广义外来词看待。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
虽然从中国与西方交流史的宏观角度,其悠久历史至少可推至两汉时代,但由于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早期交流基本限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方面,有实质意义的文化交流则要晚得多。
元朝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长达17年之久,但他撰写的 《马可·波罗游记》基本限于提供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契机和视角。对中国文化而言,并没有多少值得提起的影响。
真正有意义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始于明朝,清朝则达到高峰。明朝中叶至清末,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 “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传播于中国的大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惠及千秋的辉煌成果。
16至18世纪,耶稣会教士把大量西方书籍介绍到中国。据保守估计,数量亦达一万册之规模。门类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 而后者又占主要部分,包括天文学、力学、地理学、数学、物 理、机械工程学、生物学、建筑学等。
也正是在中西学人合作翻译这些书籍过程中,为汉语创制了大量源于西语的新词汇。根据不同文献来源,现具体梳理如下。
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译述的《天主圣教实录》,意译了“天主”、“宠爱”、“复活”等,音译了“耶稣”等词,将angel译成“天神”,后改译为“天使”,将soul译成“魂灵”,后改译为“灵魂”,并自创了象形表意词“十字架”。
利玛窦于1595年编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中出现了“上帝”、“人类”等语;1599年编译的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出现了“天主”、“生物”等语;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又出现了:天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新词汇、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新词。
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译著的《西学凡》和 《职方外纪》两书,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艾儒略在《欧逻巴总说》一文中具体介绍了欧洲的学制:“欧逻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 一邑一乡有小学。……” 向中国引入了“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概念。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中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1717年康熙下令禁教,至1844年道光解除禁教令,在这“百年禁教”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陷入低潮。而明末清初中西学人译著的西方文献,本来就传播不广,已经传播的,也几被遗忘,西学在中国几成绝学。
但解除禁教令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战败屈辱引发的反思思潮涌起,西学东渐及新语创译达到新高潮。至19世纪末,近60年间,中国译著的西学新书远远超过明末清初的190年间,且内容更为广泛。
在中国人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通力合作下,西人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 《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也创造了许许多多汉语新词汇。
如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列出了:文法、新闻纸(日本现在的报纸仍称“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给出了:直径、本质、知识、 机器、干事、物质、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55年,在华英人合信以中文出版了包含天文、物理、化学与博物学的著作《博物新编》,其中已出现一些近现代词汇,如气:压、差异、流动、牵引、汽车、电气、蒸气、机器、轨道、幻影、货物、电机、航海、隧道、工程等。
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的《万国公法》刊行,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该译著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
1869年,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出版,列出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1年出版的《地学浅释》卷一中亦能找出今天常见的词汇,如地球、地质、沉积、火山灰、深海、重力、消化、石质、斜度、时代、流动等。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的《华英萃林韵府》,给出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85年,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的《佐治刍言》,亦创制了不少汉译新词,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
迈入现代以来,继续有来自西语的很多音译或半音译外来词汇,很容易区分,如:
咖啡、可可、佳能、尼龙、沙发、沙龙、声纳、香槟、引擎、巧克力、芭蕾舞、大列巴、迪斯科、诺基亚、乌托邦、伊甸园、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挪亚方舟、歇斯底里、阿拉丁神灯、多米诺骨牌、特洛伊木马、塔西佗陷阱、潘多拉盒子、斯芬克斯之谜、修惜底德陷阱、柏拉图式爱情、达摩克利斯之剑,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等等。
还有一些意译词汇和形象比喻,现在不难识别,今后将逐渐褪色其外来“血统”。如:超人、超市、电脑、黑马、禁果、冷战、马达、沙龙、手机、和平鸽、互联网、开绿灯、机器人、计算机、全球性、象牙塔、千人千面、认识自己、同工同酬、圆桌会议、鳄鱼的眼泪、武装到牙齿、胡萝卜加大棒、雷鸣般的掌声、吃不到的葡萄等等。
另外,还有来自西语的格言、警句、谚语、名言等,被汉语吸收的也不少。诸如:穿别人的鞋子,好奇心害死猫,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坐在火山口上,在同一条船上,失败乃成功之母,条条大路通罗马,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摇摇篮的手是控制世界的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