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怀疑一下段教授的怀疑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这句,有人解“妥”字为“堕”,段教授认为解错了,疑之,然后以为该解为“缓”字,我又疑段教授之疑。好吧,那就解之。
先看这句,当是对仗句,但从平仄来看,似乎有点不对劲。如果是对仗,则“蝶”字该是仄声,今天的读音“蝶”,是阳平。杜甫是个很讲究音韵的诗人,不大会随意用字。那么,溯源唐宋,原来,“蝶”字是入声,入声字则可作为仄声入诗。由此看,这句对仗很工整: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入声最多的,除了江浙吴语,闽南话,粤语等南方地区,北方主要是晋语。晋语使用地区包括古秦晋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杜甫祖籍湖北襄阳,但生于河南巩县,长期在洛阳,长安等地活动,可能从小就是说晋语的,起码对晋语是很熟悉,写诗带入方言口音也不奇怪。所以,这首诗是带着杜甫地方口音的。
要解“妥”之疑,则该先解“捎”之义。我看段教授到现在都没明了“捎”的含义。晋语里,捎就是从上面掠过的意思。莺干嘛要去追蝴蝶?蝴蝶又不是它的菜。异类不能婚配的好吧。莺是鸟,当然也不会去采花蜜,人家是要吃肉的。杜甫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掠过,路过,像灰机一样灰过去了。那么,在晋语里,妥和堕是同一个音,tuo。这个妥就是堕的假借字。这句描绘的是一幅立体景象:花掉了,在花上的蝴蝶惊飞起来,鸟儿从蝴蝶上面掠过。很形象的一幅画。后面那句的趁,才是追逐的意思。
无蕊贴了完整的五首诗,从第一首的“溪喧”,第二首的“山雨”,第三首的“春风”可以看出,这是晚春时节。晚春时节雨水充沛,枝头花落,那是很寻常的景象。
把“花妥”当作“花缓”,当作“花好”,皆不妥。尤其是段教授的“缓”字,解的莫名其妙。"妥"就是个动词,而不该是其他。诗里,妥,捎,喧,趁都是动词,而在对仗句里,动词就很讲究的,杜甫这样一位很在意诗歌韵律的人,对待动词不会马虎随意。
其实,中原很多古音还保留在某些方言里,像现在的山西,陕北等地方言,最多的是在闽南话,客家话和粤语里。有时用闽南话,客家话或粤语读古诗,则更押韵,更有韵味。不信,可以让论金用粤语读读这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肯定比普通话读起来更合辙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