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10-4 12:45 编辑
1
节前列出一个书单:道家书曰《道德经》;余者属儒家经典:传心者曰《传习录》,曰《慈湖家记》;传理者曰《近思录》;传事者曰《曾国藩家书》;传经者曰《读书杂志》。其目也多,其纲也一,一之于修心。
2
《读书杂志》最早读的是石印本,后来读影印本,都没有读完整。现在读点校本,估计也不会读完整。现在读这本汉学名著想印证自心。随手一翻检,停在《成相》篇。于是边读王夫子之训诂,边读孙卿。荀子与孟子异,立意不同,行文不同。在所有这些不同里,我看到相同的同一。
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3-1,“其鬼”。天下之鬼。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3-2,“两不相伤,故德交归”,可知: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应当是“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神”,唯如此,始可言“两不相伤,故德交归”。始可通全章,始可通全篇。
4
“仁者静,知者动”,互文句法可以像“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一样互为背景和补充,也可以饱含历史沧桑感而不仅仅是逻辑。排比句,对偶,皆作如是观。
这是读《慈湖家记》的一大收获。另一个奇遇是,读“易,己也”。真有豁然开朗之奇异。
5
《慈湖家记》多有商榷孔夫子语,于《易》与《论语》皆有新发明:如以易“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非仲尼语,以为不解器亦道也,道与器同。按:慈湖执于同,不识道不离器,道不异器,同中自有不同者也。
荀子当然也与孔夫子有不同:荀子法后王,“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荀子专以执礼,孔子执两端。
荀子非孟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6
读《荀子》想起屈原。屈原忧思深,不似楚人;荀子好兼术,不似鲁人。
7
拐弯又素读《管子》数篇。颇富经济手段,非徒讲道德也。
8
读书,培养见识,更涵养人性。识不异性,性不异识。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9
讲心,知行合一也。转识成智也。于《传习录》吾有印也么哥。
10
讲“中”,混一也,天下万物生于有也。讲“时中”,事与理无碍于中也,有生于无也。兀的《近思录》悉证之也么哥。
11
《庄子》:“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慈湖家记》评曰:既谆谆言无物之妙,而又曰守形,陋矣,自矛盾矣。
读之可知慈湖但守心不起意耳。与道家有无相生异,亦异于佛法。
12
道:退守自化
儒:先进教化
佛:跳出轮回不化
13
清风最解趣情思
静夜幽幽舒我眉
眼望明明月如水
泼黄香菊溢东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