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0-11 16:51 编辑
一、关于影片
关于电影《长安三万里》,文友绰兮说,诗词你喜欢不喜欢,学生你喜欢不喜欢,为诗词和学生拍的电影老师不去审视吐槽一番?
把我笑得不行。
确实,适合老师看,也适合家长带娃看(前提是:娃,已有唐诗功底)。只这“适合”之论,让我想起瓮小胖说,如今都商业化影片,谁肯媚俗啊。
略略沉吟,思忖:本以为的影视“清流”——对诗词的解读,对文化的传承,对一段历史的回放,竟是另一种“商业化”经营模式?
倒也无可厚非。哪怕“唐诗”的堆叠略显刻意了些,但,能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已然难能可贵。既然不是公益电影,投大众或特定群体之好走商业化路子其实在情理之中。
玉伯说,好看,前提是进影院看,否则观感会减分。
我原也偏爱影院效果,特别是历史钩沉、气势恢宏的片子。这一次观影却倏忽察觉手机、电脑播放的便利和奇妙之处:随着剧情的推进,水墨似的山水画面,一帧帧展开……让人有分分钟想截图留存的感觉。
我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只希望以后有机会能逐一描摹。足可见,影片的画质和饱和度,以及繁华盛世的自然风景、人文气息和历史背景。
二、关于唐诗,以及黄鹤楼
对于《长安三万里》的喜欢,或许有我对唐诗的主观偏爱因素。
高适由始至终都在翻《河岳英灵集》——唐玄宗时期的唐诗选本,收录了当时二十多位诗人的二百多首诗,而剧情中的很多场景,也都跟诗文息息相关,譬如,岐王宅里,黄鹤楼里……剧情算不上跌宕起伏,然,观众的思绪,定会随着耳熟能详的一首首唐诗起伏。
除开这本诗歌选集外,“黄鹤楼”出现了多次,其所涉及的诗歌也很多。首推崔颢的,此外,便是李白等人的,不一一赘述了。
至剧终,小侍叹惋黄鹤楼被烧,高适还说,诗在,黄鹤楼就在。由此推至: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至此,回归主题:长安,铭于历史,烙进人心。
三、关于动画
阿紫说,动漫片,亲,我看不下去。
然,我倒觉得,这部片子的演绎用动画效果更适合:
首先,更贴近孩子们的喜好。
关乎文化和历史题材,尤其唐诗大量铺陈,更有文化对接和传承的意味儿,自然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最好。老实说,这部片子,观众没点文化积淀,特别是唐诗的底蕴,真的暴殄天物。
其次,人物演绎的需要。
人物的年龄跨度,或许化妆师能以假乱真。然,性情的演绎呢?
以李白的举手投足为例,哪个演员能将超离人群与社群,恣肆汪洋的浪漫旷达淋漓尽致凸显出来?倒是动画效果能够以近乎夸张的手法给观众展现出“诗仙”的气概和神韵,这是任何“真人”都演绎不了的意境。
动画效果展现的,还有群像特征:也即,同一时代诗人们的生平和创作所凸显出来的自由洒脱、纵情挥洒的精气神,让人不自觉被带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里。
再次,更易彰显大唐特色:以肥为美。
譬如,玉真公主的出场,胖公主的憨态可掬,还有马儿们浑圆臀部,四肢精瘦,自有丰腴和润度,非动画效果不能抵达。唐代丰肌仕女图系列,昭陵六骏浮雕等,便不自觉在眼前闪现了。
最后,剧情推进的需要。
盛唐几十年,灿烂文化,市井民风,人物勾连……岂是一部片子装得下的?前半场的鲜衣怒马极尽繁华,后半场的高楼将覆满目疮痍,众多诗人和历史人物,包括王维、张旭、王昌龄、贺知章、李龟年,……岑夫子、丹丘生等,都只能匆匆一瞥。如此,以唐诗为线索快速推进剧情为最好。而这“快速”,若非诡异的蒙太奇手法,便是动画最为行之有效了吧。
就我个人的观感,除了初始的不适外(毕竟不是看动画的年龄),不吝夸赞说,《长安三万里》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动画电影,没有之一。
四、关于历史:
排除唐诗对特定人群的媚好讨巧,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这部片子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其内蕴和气息,都是不容人小觑的。至少观影结束后,我莫名多了个小冲动,就是:若有机会进影院再看看,多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有特定的观影对象,不是谁都一亲芳泽的。首先,对涉及的唐诗的了解度,其次,对涉及的历史,以及人物的了解度。算是某种知识和文化储备吧?毕竟片子的定位,不是家长里短,不是抗日神剧,而是以诗歌为媒介拿一段历史编出来的,观者的基本文化课就该有或者补上,否则,就只能莫名其妙等同于看天书了。
1、长安:六大古都之一,也是唐朝的都城所在地。
什么地方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大展宏图之地?自然是:京城。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高适、李白等诗人为嘛对“长安”心心念念了,因为是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中心地带。而“三万里”,让人想起一段璀璨的历史,却又似乎隐含“远大的抱负”与“白居,不易”的距离——李白和高适,一个商贾之子,一个没落将门之后,皆有凌云之志,欲直驱长安叩天子门谈何容易?
2、安史之乱:李白、高适等的跌宕浮沉都与之相关。
电影一开始,高适与吐蕃作战,丢了城池,闭关自守。皇帝派亲信太监程元振前来督战,并未责问弃城之事,而是问他和李白的过往,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故事——也即,高适眼里的李白和众多诗人……故事讲完,程公公明白,高适和郭子仪不会为了李白反叛朝廷,于是与高适、严武等人携手打败吐蕃,解了长安之围。
其中,诗人之间的相契相投、生活的场景描画是回忆里的重点,然,开篇和结尾涉及的历史背景,也即永王李璘起兵之事,吐蕃直入唐境,郭子仪平叛之事等却不该被忽略。
3、吐蕃
太宗时期,吐蕃和大唐有强弱和尊卑之别,约为女婿和丈人的关系(文成公主和亲)。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趁火打劫”、“乘虚而入”,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这便是片子的大背景。
4、几个人物:有些单独拎出来了,而有些则被一笔带过。既然观影,不妨都了解一下,
比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以及守睢阳的张巡等。此外,还有严武,电影中接替高适剑南节度使之位,协助高适大破吐蕃七万余众的将军。
片子中,最该了解的,还有线索者、见证者,或者说,工具人的程元振。电影序幕拉开,其气场强大持节入帐,说是高公公(高力士)的徒弟,由此展开了故事情节,收尾部分,也是程公公参与了战争,潇洒、威武,甚至有情有义。高公公(高力士)和程公公,俨然成了正义使者的化身。事实如何呢?可再翻翻唐代史书探一探究竟。
五、题外话
片子有一点值得肯定:部分情节虽有艺术性加工,或掐头去尾,穿越时空嫁接,也有个别人物(程公公等)的美化在,然,绝大部分而言,并没有太多背离,至少没落入“戏说”的荒谬里,不至于令人反感。我个人对“中华文化”持固执态度,是不喜后人胡乱糟践的,所幸,这部片子没踩我的底线,人物性情(比如李白的飘逸,高适的刻板等)等都符合我的原始感受,包括很多故事情节也都遵循了最初:
比如,李白的赘婿身份,杜诗未能入选《河岳英灵集》,“唐代三绝”——“李诗”、“裴剑”、“张书”的风云会,包括郭子仪说情,李白死罪改流放等,都是按真实轨迹走的。
《将进酒》的场面演绎,将情节推向了高潮:忧闷于报国无门,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与三五知己畅饮抒怀。诗人李白慷慨悲壮、激越豪迈,吟出了怀才不遇的苍凉,却又更见“不堕志”的乐观。一首千古绝唱,真是振聋发聩,将观众情绪也推到了极致。
李白的结局定格,是一首《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所作。这个特定的创作背景,“猿声”的悲啼,不知道有几人细究过,或者都沉浸于行文的欢快里了?几多颠倒,几多浮沉,之后,诗人高吟,“轻舟已过万重山”,归于如画山水里,归于轻灵白鸟间。半生蹉跎一笑过。李白,依旧是恣肆飞扬的那一枚诗仙。“各表一枝”的是,高适平叛的功成身退,以诗人身份安享晚年。多令人欣慰的场景啊!
回到影片主题:诗在,黄鹤楼就在;诗在,长安就在;诗在,中华文明就在!虽然是一段历史过往,如此演绎下来,还是挺振奋人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