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伊川先生立之为教条。濂溪先生推至形而上学。三子却不明确说明什么是寡欲,令愚鲁如我者不知何从。
❶寡欲,用词不准
考索论语,记起有一则教案学记,曰:原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问先生“耻辱”义。
孔子说:“国政清明,可食官禄;国政混乱,还食官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婪不见于行事,可称为仁吗?
孔子说:“可谓‘行难’,难讲是不是‘仁’。
这则教案里提及“欲”:“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注意其用词,“欲不行焉”,不是“寡欲”,不是“无欲”。大大方方承认有欲在身在心,不见行于事,即“为难矣”,至若寡之以至于无,岂非难于上青天?
❷寡欲,标准不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里这一则学案,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給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子路和冉有有不同的个性,所以不一样的教诲。这就是因材施教。伊川先生说“寡欲”,不知说的是誰,不分具体对象而空说教条,不可行。
近思录里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所谓客气,即论语里原宪所谓“克,伐,怨,欲”。说起客气,明道先生的用词是“消长”,义理与客气常相胜,义理与客气此消彼长,客气有多有少是相对于义理而言的状态,不像他亲兄弟伊川先生只知说“寡”而不知相对于什么而言寡。
近思录里讲视听言动:“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爲太柔太弱。至於瞻視亦有節。視有上下,視高則氣高,視下則心柔。”瞻視亦有節,这是有标准的:“故視國君者,不離紳帶之中。”与国君对话,眼睛看着国君腰带,不離紳帶之中也。
接着讲若没有标准就会翻覆无常:“己之敬傲,必見於視。所以欲下其視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則聽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爲燕安,所以輔佐其仁。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爲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
寡欲,亦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之类,很容易翻覆。
❹
《论语·乡党》: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多欲乎?寡欲乎?合乎国礼,合乎乡俗,合乎自己的饮食卫生,有此食欲皆称为美,何必寡之,何必寡之以至于无?
❺
故曰:养心,莫欺于寡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