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孔子混到退休年纪后,爱上了研究《周易》,并开始冒昧作传,史称《易经——文言传》。
在对乾卦之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解释中,孔子有释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或许是“文明”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古代经典之中。
《易经》,本身就用一种象征和隐喻的叙事手法写爻词,这也是世界上多数占卜之术的惯用手法,因为编撰的人很明白一个道理:非用混沌之词,预测不了混沌之事。也就是说,只有把话说的跟易经一样正经而模糊,才能为后面预测的准确性留足解释的余地。故此,对于这句爻词和传词所叙之事,众说纷纭,自古以来的解释就有十数种,但每一种,似乎都没有一种自然而然之感。
见龙在田,似乎说的是龙困浅滩,应是逆境之兆,如此,怎么就“利见大人”了?难道是要报告大人,来一起分吃龙肉?当然不是,龙在易经中是神圣之物,大人小人都不敢吃的。
孔子读到这里,百思才得一解,哦哈哈,原来如此,并信口在见龙在田后面附加了一句解读——天下文明。孔子的意思是,所谓见龙在田,并不是在田中真的见到了一条龙,见到的,是一条龙的倒影。龙在何处?龙在云中,呵云成霖,所以天下的田中,才一片汪汪,看上去(水)文明(丽),灿若新镜。春雨贵如油,这自是大吉之兆,所以才“利见大人”,因为古时劝课农桑的老爷大人们,最中意这样的好天气,这种天气,是丰收之兆。在这样的大喜日子里,他们对谁都笑容可掬,悦从心来,求办个啥事一般都等顺喜而为。
由此可见,我国古语中的“文明”,或指水文明亮,或指文采明丽,与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不是一个含义。
其实,现代汉语的“文明”,是个舶来词。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自公民一词——civils,简单说,文明就是指一个城邦公民的行为规范,比方说我们要穿衣洗澡,聊天不抠鼻屎,不这么干,就是不文明行为,就是未开化,就是野蛮。
说来有趣,一帮野生之人,操着四乡的蛮语,围在一起,造一座城,然后坐下来定一些规矩,便定义了一种文明,而城外之人,都属于未入伙的野蛮人。城里人出城,东征西讨,就是为了给野蛮人带去自己的规矩——文明。这样看来,所谓文明,与我前篇所诌的“文化”,意义类似,手段相同。
自古以来,城里人的规矩一直在变,文明的定义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比方说,在我国某个时代,紫禁城里传出来的规矩是,女孩子大着脚丫快步走路,和随地吐痰一样没有教养,所以文明的富家千金,个个呲牙挝足成莲;几乎与此同时,数万里外的英国维多利亚女性,正在忍着恶心,吃虫卵减肥束腰,因为宫里的维多利亚女王觉得,腰粗套不进大菠萝裙的女人,都是不体面的。后来,革命成功的城外人,越来越多的进了城里,不但解放了女人,还解放了文明,文明自此也多了些自由的野性。
故此,如果套用迅哥的话,文明也像这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有更好的路通行后,原来的路也便荒芜了,旧有的文明也便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