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治谋杀和政治诬陷的蜀汉大将魏延
作者:闻所欲闻
三国时期,有关蜀汉国大将魏延之死,一直是三国历史研究中有争议的话题。这关系到对魏延、诸葛亮、杨仪、王平等人的品行、才智的认识;更关系到一场三国时期鲜为人知的千年政治诬陷案。
在裴松之作注的陈寿著《三国志·魏延传》中,有两段关于魏延案件的叙事记载截然对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1]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1]
历代学者绝大多数认为第一段文字记载是历史事实,进而以为魏延被杀是魏延和杨仪内讧的结果。但我对有关魏延案件的史料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认识后,另有一番结论。
一、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实质
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认识魏延被杀事件的首要前提,是认识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抽取二人最重要的本质关系:军事、政治关系为观察点,把二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理顺了,也就易于明白诸葛亮死前的意愿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还是交给杨仪、费祎、姜维等人。
1,北伐时魏延与诸葛亮的军事关系
魏延原是蜀汉国的汉中太守,都督。从诸葛亮北伐进驻汉中前线时起,魏延便成为诸葛亮的直接下级:丞相司马。
而魏延、诸葛亮二人对于北伐魏国的军事战略,自始至终有分歧。
(1)魏延北伐战略的内容。
如把魏国比作一条东、西走向的蛇形。则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顺水推舟”:由“蛇尾(魏国凉州地区)”、“蛇颈(魏国关中地区)”、“蛇头(魏国中原地区)”这么顺着“吃”下去。 魏延的北伐战略是“打蛇打七寸”,先把“蛇颈”部掐断,使“蛇尾、蛇颈”与“蛇头”分离,顺便就把“蛇尾”、“蛇颈”给“吞”掉。
一看便知,魏延的北伐关中“打蛇战略”,速度快、效率高。但利益大则风险大,这一计划立刻就会面临双方的主力相碰撞的决战决胜之势。而且此行需要有个战略支撑点为依托,就是拿下对方(魏国)的要害、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衔接的门户重镇:长安城。使自己有一个保护新占土地、御敌于新国门之外、战守皆宜的战略堡垒。卡住敌人增援“蛇尾”凉州和关中各城的增援、后勤路线,使对方无法越过长安去保护凉州和关中各城。因此,魏延的战略计划就有两个关键任务必须完成:一是拿下长安城,二是与敌主力决战取胜,缺一不可。
有了既定战略,魏延又拿出什么即符合其战略设想、又针对当前敌情的有效战术计划呢?
这就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1]。
意思是说,魏延每每跟随诸葛亮北伐,都曾向诸葛亮建议:先由魏延自己率领万余人的先遣部队,选择捷径“子午谷道”,封锁消息,悄悄出发。出子午谷后立即转向东,勇猛穿插,直达潼关。拿下几无防守(魏延对此地应早有侦查了解)的潼关后,坚守阻截。使待在中原地区集结的魏军后备主力部队,无法经潼关及时增援关中地区。
潼关是连结“蛇尾(凉州)、蛇颈(关中)”与“蛇头(中原)”的“气管命门”。“气管”一断,“蛇尾、蛇颈”就没“力气”了。中原魏军的主力就无法及时增援驻守长安城的少量守军。如魏军中原主力分兵北上过河、分兵南下过关绕道而来,则兵力分散、延缓时日,亦无法阻止随魏延军之后不久出动的诸葛亮数万主力大军,从“褒斜道”而来,以泰山压顶之势拿下长安城。
魏延能够长期坚守潼关不必说,退一步讲,只要魏延先头部队对于魏军中原主力的阻击防御战拖延时日,使诸葛亮的主力大军能够及时地拿下长安城,魏延即使得不到强有力增援而退守长安与诸葛亮会合,此战也就完成了魏延北伐关中战略的使命之一:夺取战略堡垒长安城。这样一来,魏军的主力必然要到达长安城下,诸葛亮帅蜀军主力是否有与魏军主力决战取胜的能力?
把以上的魏延关中战略战术放一放,我们再来看看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推出的,在同等关中战略下的另一个战术变化:由子午谷道偷袭长安的计划。
此行动针对的敌方焦点人物,是魏国的驸马爷、魏国关中都督、守长安将军夏侯楙。其妻为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因“(魏)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2]。有裙带关系的提携,于是夏侯楙前往长安为守将。
“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2]。无武略既不懂军事;好治生则银子多,钱多就思淫欲:“楙在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2]。
探得如此情况,魏延针对难得的大好机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的南郑军事会议上,提出如下进军计划: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1]
由于魏延的具体北伐战术并非本文主题,不必详解两个战术的种种细节,只单挑其中的同等关键任务:诸葛亮必率主力与敌主力决战,来分析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
(2)魏延北伐战略的基础 。
(一)若诸葛亮率主力不能与魏军主力决战,龟缩于长安城周围,“打蛇战略”能实施么?当然不能。敌军源源不断开来,把长安城和城外营寨团团围住,切断蜀国的后勤联系供应,又派兵巡视、巩固关中、凉州各城,蜀国数万大军就等着困死饿死吧。
(二)若诸葛亮率主力能与敌主力决战而势均力敌,结果是与敌两败俱伤,“打蛇战略”能实施么?还是不能。魏国人力、物力要比蜀汉国充实得多,同等军力损失下,蜀军无力抽出人马占领、巩固凉州和关中各城,蜀军仍旧等于在外线作战,秦岭蜀道极难走,蜀国自身的兵源、后勤都跟不上,自然是蜀军先垮,只能逃回汉中。
(三)只有诸葛亮能够率领主力军队击溃魏军主力军队,自己损失很小;而魏军的攻击效果差,造成兵力、战斗力大大小于蜀军;或魏军虽还有力量,但已丧失斗志、无力持续攻击而形成双方僵持状态,蜀国就能对长安以西地区派出军队,展开军事、政治攻势,肃清长安以西的关中地区和远至陇右、凉州各地方的零星地方残敌,夺取大片土地。然后立即展开经济、政治工作,安定占领区民众,在关中、凉州地区迅速建立起粮食、装备、人马的主要补充基地。这就大大增强了前线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使关中变为内线作战地区,从而避开秦岭蜀道的后勤补给艰难路程,并且彻底缓解蜀汉国内地民众的沉重军事、经济负担,魏延的“关中打蛇战略”就具有不可否认的可行性了。
所以,魏延战略计划的关键依据,除了他自己必须要完成为诸葛亮大军“鸣锣开道”的任务,拿下潼关或长安,坚守到诸葛亮大军与之会合以外,最后战局的焦点都集中到诸葛亮率军能否与敌主力决战而取胜,继而完成新占领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后勤工作。
因此,魏延这一出“关中打蛇战略”的军事水平、战略眼光,且不论其它,最后都集中体现到对诸葛亮帅大兵团作战、治理民众才能的认知上:
(诸葛亮的治理才能就不再谈了)魏延非常服膺诸葛亮帅大兵团决战的军事才能,认为诸葛亮也只有诸葛亮,才有能力率蜀军决战决胜魏军主力,完成他提出的北伐关中战略计划!
魏延的北伐战略计划,始建于做汉中太守十来年对北方敌情变化的深入探查和认知;而成熟于对己方、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长的基本认识。没有诸葛亮,魏延的北伐关中战略就缺少“人和”与“战术”方面的基础条件而不能实行。
魏延对诸葛亮帅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才能认知准确吗?在我看来,史料记载很多很明确,扼要地解说一下:
曹操率魏军主力与对手以大兵团决战,向以步军上前纠缠攻击,在对手疲惫懈怠时,出动精锐的“虎豹骑”,带领骑兵部队两翼包抄冲阵、分割包围攻击。常常大败敌军,屡战不爽:
“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3]。
魏国骑兵部队强大。步、骑配合行动,已成为魏军主力决战时娴熟的基本战术。所以在平原地区,魏军作战有优势、士气高。
而且,关中平原距离中原地区又近,很容易增援到位。这就是魏国一直忽略加强关中军事布防力量的地理性和战术性因素。这也是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的战略性、地理性根据。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诸葛亮继承前人研究阵法,自创新型的“八卦阵法”,对付“步、骑战术”有奇效。诸葛亮曾自比战国军事家乐毅,军事上常常采用堂堂正正的大兵团会战战法,他的练兵法、战阵法、指挥法和多项冷兵武器的发明、改进,都是围绕一个重心作战:“大兵团决战”而作的。
首先,诸葛亮的步兵阵法训练严谨,步、弩军兵种配合、阵地运动、攻防战术皆优于魏军步兵。其次,八卦阵四面皆可对敌攻、防,进退整齐,始终不乱,敌骑兵无机可乘。司马懿曾率魏军主力与诸葛亮大军面对面交手过一次:“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4]。魏军刚开战便遭沉重打击。后司马懿急退回山寨防守,才免于遭受更大损失。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所帅蜀军决战时,吃了诸葛亮阵法的苦头,认识到诸葛亮决战战术的厉害。由此,司马懿基本掌握了诸葛亮军事上的优缺点,之后一再躲避与诸葛亮决战,称诸葛亮为决战战术、阵法运用的“天下奇才”[5]!
(许多历史学者和军事史家认为,只有第一次北伐,夏侯懋为魏国关中都督时,魏延的关中战略是可行的,以后便不可行了。这是小看了诸葛亮帅军在平原决战作战的能力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在认识魏延案件时被杨仪编造的谎言:“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所误导的根据,认为魏延不管诸葛亮在不在,都自以为有能力、要与司马懿决战。)
再从另一角度考虑:换了别人率领蜀军主力与魏延配合,魏延的关中战略还能实行吗?当然不能。即使能够先拿下长安,只要蜀军的主力作战占不了上风,拼个两败俱伤,很快就会因后勤问题、兵力问题支撑不住而败退汉中。所以,诸葛亮是魏延这出关中战略大戏的真正主角是也!
制定军事战略,必须有相应的军事战术优势为基础。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帅大兵团决战战术的优势,魏延就诞生不了战略可行与战术优势结合、逼敌决战关中的“打蛇战略”。这也是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的军事战术技术根据(己方在关中作战具有军事战术技术的优势)。
至于诸葛亮与魏延的北伐战略分歧原因,则不是本题所论,在此无需评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