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解读】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排兵布阵。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仪礼之事那我是知道一些,军旅之事我是没有学过。
孔子这回答让人纳闷,夹谷会盟就是他事先排兵布阵,隳三都行动也是他亲自布置,此时为什么推说自己不懂排兵布阵呢?朱熹说,“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有志于战伐之事”,但当时卫国根本没有战事的迹象。
在子路篇中,孔子说“鲁卫兄弟之国也”,透露了他想在卫国践行仁政的愿望,但是综观论语,有齐景公问政,鲁哀公问政,叶公问政,就是没有卫灵公问政,可知他对使用孔子有所疑虑。在春秋之前官员文武不分,进入春秋之后文武分离,如上篇中孔子特意提到的“王孙贾治军旅”。
此时卫灵公问陈不问政,其中当有暗示味道。孔子不笨,干脆推说不懂军事,免得彼此为难。《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过孔子去卫时的心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年孔子五十九岁,已待卫国四年。“明日遂行”,第二天就离开卫国,继续寻找实现理想之地。
孔子去卫,投奔晋国而不得,辗转曹、宋、郑等国,最后落脚陈国。第三年吴伐陈,楚昭王出兵相救,得知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访问。不久,孔子准备前往楚国回拜。
陈蔡两地大夫担心孔子被楚所用,对自己不利,共同派人围困孔子于野外。孔子他们突围不得,不久粮食断绝。“从者病,莫能兴”,随从饿得犹如患病,无精打采,悲观情绪弥漫,唯有“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世家》)。此时子路“愠见”,不满之情呈现于脸上。
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穷途末路吗?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只会暂且穷途,庸人遭遇穷途,那才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君子拥有一种精神力量,早晚柳暗花明又一村。庸人没有精神支撑,失意容易丧志,越陷越久。说到底,孔子能够讲诵弦歌不衰,不仅是意志有多坚定,更是道行使他淡定人生。
换句话说,坚定人生只是一种信仰,淡定人生才是一种境界。
子路听罢孔子教导,什么反应没有记载,但《孔子世家》记载了子贡的反应,“色作”。孔子捕捉到这个细节,望向子贡:“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认识到这个道理的吗?
识之的之,指代刚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个道理。
子贡说:“然,非与”,是这样的,难道不是?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不是啊,我一贯如此认为的。
听话听音,孔子貌似跟子贡闲聊,实质说给子路听,强调自己刚说的道理不是为了劝慰他随口而说,而是一贯如此。因此他又将目光转回到子路身上:“由,知德者鲜矣”,子路啊,懂得遵道而行的人太少了啊!
这是婉转批评子路发牢骚之举太不淡定,显然不懂得遵道而行。
朱熹说“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李零说“懂得德的人太少了”,莫名其妙。孔门中人可能不懂德吗?不懂的是如何遵道而行德,所以孔子接着举例舜帝无为来教育子路:“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的大概就是舜帝了吧!他做了些什么呢?无非是庄严端正地南面而坐罢了。
言下之意还是批评子路,你太不淡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