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29 09:14 编辑
看到好几位版友说“克己复礼”。传统解读如何?又一个需要商榷。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集解》说,“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皇疏》说,“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
今人因袭译文,如杨伯峻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
又钱穆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
总之,古今都是按照“克己|复礼”的逻辑解读。
义理则按需而变,如朱熹为了弘扬理学,解“己”为“私欲”,解“礼”为“天理”,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文革时期为了斗争需要,又解“复”为“复辟”,说孔子复辟周礼开历史倒车,批倒批臭。 论语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且不管他,我们要问,仅仅依靠压制式的“克己复礼”能达到仁的境界吗? 不能。述而篇说到有人点赞孔子,孔子回答“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予以否认。
那么,“克己复礼”的真意到底如何?且听我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