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是需要文化的。人生在世,除了饮食男女,总要有精神的滋养,这种精神的滋养就是文化。我觉得一个人文化的体现并不是个人学历的高低,而是他有没有感受文化的主动性。读书多的人可能感受文化更敏感一些,读书少的可能迟钝一些。但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感受到文化气息的决定因素,我觉得是生活节奏。
说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者在偏远山村,看到一个羊倌放羊,他就问羊倌:“你为什么放羊?”
羊倌回答:“卖羊挣钱?”
学者:“为什么挣钱?”
羊倌:“娶媳妇。”
学者:“为什么娶媳妇?”
羊倌:“生孩子。你是不是又要问为什么生孩子?为了放羊。”
看看,生活就形成了闭环。这种文化很简单,放羊文化。好处是这个生活节奏很慢,羊倌有的是时间去体会大自然的馈赠,用心去和大自然交流。放羊文化的问题是太简单,可能会让人觉得单调无聊。
再看另一个例子:
今天的白领社畜,从小开始拼命学习。上大学,为了将来不做牛马。毕业后成了白领,每天996,成了白领牛马,还可能面临公司裁员,每天为生活打拼,又为生活所迫。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耗在工作上,他确实要比放羊倌读书多多了,可是他有时间去体会文化气息吗?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这样,又何谈文化呢?放羊文化低级,但是好歹有文化的部分,可是今天的超负荷工作的白领呢?他们在非工作时间,除了吃饭睡觉,珍贵的放松时间他们会追求文化?不,他们更愿意追求最简单的刺激的快感,完成精神愉悦的报复性补偿。
有一个现象特别突出:我们去看看中国60、70、80、90、00、10、20年的影视剧,会发现一个特点,越往前的影视剧越追求细节与内涵,台词高雅,可是呢,越往前时代的人因为教育缺失,学识越差。而越往后的影视剧越追求感官的刺激,剧情越粗糙,台词追求通俗化、搞笑化,可是呢,越往后的人学识越高啊,为什么人心却越浮躁,根本没心思去欣赏高雅的细节表演与台词?
一个人如果都没有时间和精力被文化滋养,他终归只是个牛马,包括那些CEO甚至是一天生活安排满满的董事长,也许他们倒不是非要给别人当牛马,而是是给自己或给企业做。人活成这样就是高质量吗?
到这时候,我觉得人应该反思一下,快节奏的生活真的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