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4-12-22 09:59 编辑
从基本概念说起:“智力冗余”辨析 文:公理力
公某昨日发帖《简论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智力冗余》,除了故意调皮捣蛋者,无疑,也确有真心看不明白的ID。该帖本来就是一时性起的“急就章”,公某当即便把“智力冗余”改为“聪明冗余”。这一迁就之举可取吗?辨析一下这个基本概念就会明白。
没错,正如有人运用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强大搜索引擎得出的结论:“智力冗余”是一个新概念,搜索不到相应解释。
其实,这个所谓的新概念一点也不难理解,其基本含义无非是:国人太聪明,以致过了头,这便是智力冗余现象。 这就完了?你以为呢?一句话说清的事儿,需要像该帖楼内某奇葩那样,从各种搜索引擎处,照搬五千言瞎解释吗?
事实是,至少智力冗余的基本含义,那个主帖是交待清楚了的。有人理解不了,公某无奈,才改为“聪明冗余”。这个口语化的概念,固然可一目了然,但要害也正因为它是口语,涉嫌不严谨。
“智力”是一具有学术级别严谨的科学概念,而“聪明”主要是一个形容词,其原始本意是耳聪目明,今天其名词用法大约与高智力同义,所谓的“聪明冗余”,其含义是繁复的“高智力冗余”,而重点是这个概念的内涵缺乏科学界定。这是公某将那个主帖中“聪明冗余”重新改回为“智力冗余”的基本原因。
有善于思考者或许想到另一个问题。虽然智力这个词大家都认识,但没有智商的含义更熟知呀,后者还可量化为IQ值呢,就更准确不是?嗯,把“夏商周断代工程”理解为中华文明史断了的螃蟹,还有把两国建交理解为“相互遵守对方国家法律”的不主流,一说俩难兄难弟IQ值都不超过70,大家秒懂其被鄙视链中的准确位置。那为啥公某又不肯用“智商冗余”这个更便于理解的新概念呢?
提到智力,容易联想到智商,这种习惯思维没啥不妥,至少传统的智力概念支持这一理解。但智力作为个体一般性的精神能力,其严谨定义并不限于智商方面,更涵盖情商。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尽管强调情商和智商的不同,但他也同时指出,情商可以被视为一个人智力的延伸。又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明确: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都涉及情商的多个方面。他还强调,情商是个人智能的一部分,在社交互动和情绪管理方面展现出极高的价值。
有鉴于此,用“智商冗余”替代“智力冗余”,虽仅一字之差,却会丢失情商这个同等重要或更重要的内涵。重点是,与信息学、软件工程等领域的信息冗余只是占据少许空间、略微影响效率不同,人的智力冗余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大得多。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只是智力冗余微不足道副作用的小例子。在一个组织内,智力冗余导致的内卷与内耗,其危害之大,有时难以想象。
例如,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附以吹牛拍马、欺上瞒下等不堪手段搏上位的内卷,损害绝不限于这类个人的损人利己。遇上不开眼的上司,可能导致整个组织规模的不正当竞争,足以形成不靠真本事吃饭,而靠巧言令色等歪门邪道混世的内耗习气和风气,甚至出现劣币逐良币的可悲局面。到了这种地步,代价将是整个组织运作的低效、失能与恶化。
而一旦这类负面风气传导至更多社会组织,也就没有理由不会污染整体社会风气。同理,在某个地区得以肆虐的负面风气,完全可能蔓延至整个国家层面。由智力冗余带来内卷与内耗,所导致的社会危害之巨大,也就足以成为一个国家高水平发展进程中代价高昂的最大难题。
最后,令公某不得不再写这个帖子,还有另一个直接原因,某可爱版友百度后,得出自己的认知: 【所谓智力冗余,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个人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或者工作状态,毫无放松时间而导致自己效率低下的状态(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带给人负能量)。】
这个真把公某吓一跳,究竟为何会跑偏至如此境界,公某至今毫无头绪。要紧的是,如果再不澄清,简直要误人子弟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