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庄主 于 2025-1-29 12:57 编辑
有些年了,总是记起1986年春节独自一人到易县台坛村秋儿家住过几天的事情。
台坛自古很多人家雕易水砚,我跟秋儿认识是在增光路买他在农贸市场上卖的砚台认识的。在当时,也是非常艺术的文房了,也卖几十块钱呢。
对了,那时候,甘家口还有大车店呢,货在小推车上封闭绑着,放院子里,人在极简陋的屋里挤着和衣而眠。
说好了,那年春节期间去他家玩玩儿。
初五一早,到永定门长途汽车站,坐车。
下了车,还要走几里,土路,还是丘陵路,时而上坡时而下坡。路上见到有走亲戚的小孩儿,挎一篮子馒头。
中午之前到了。
哎呀,一家老小那个热情啊,简直就是亲戚一样。
盘腿儿在炕上吃饭。
马叔都舍不得喝我从北京带去的二锅头,当地的酒粉红颜色,没什么度数。
当时他们一家三代人就三间平房,几乎没有严实的院墙,就是象征性地围了围。墙角有猪圈,猪圈外随意堆了一大片白薯,秋儿不好意思地道出实情,他每次给我带的白薯,其实他们是不吃的,是喂猪的。
夜晚,吓我一跳!天咋这么低?!天上咋这么多的星星?
他们有个风俗,墙上挂两面镜子,长方的,在炕对着的墙上挂着,但是覆盖着印花毛巾。
住的三天里,第一次看见农村跑旱船,很辛苦的,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厚厚的浮土,暴土扬长的。
临走,马叔舍不得,说你还没麻烦够我呢。
那时候,易县人最想吃的是大米,当地出黄米。
就这样,后来他们给我带黄米糕,我备好了大米给他们带回去,那时候北京慢慢粮票充裕了,可以买了大米不吃了。
后来,他们来北京少了,据说全国哪儿都去,就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联系。
前年,北京展览馆有个非遗展,有个易水砚的展区,问一个小伙子,恰巧是台坛村的,我就托他帮我跟秋儿恢复联系。他虽然是从业这个,但是是在兰州一家公司就职,每年也只是春节回去一趟。
我节前甚至有个冲动,联系不上,哪天我开车跑一趟,当天就能回来嘛。
前天我微信问小伙子,怎么样啊?他回:晃到他家,没人,邻居说,冬天不回来。
这让我恍然大悟,时代变了,农村变了,人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了,就是跑去也不一定能见到。
图片砚台是85年我收藏的秋儿家的九龙戏珠易水砚,好大,大概是50厘米长30多厘米宽,10厘米左右厚,有几十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