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中国家长因为望子成龙之心过强,所以普遍有个错误,他们希望的是小孩子没实力不服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就和自己较劲,知耻而后勇,一定要追上别人......。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优秀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反而会大方的承认,并且合理的接受,或者在被人欺负的时候表现出怯懦,或者以打架不是好孩子,我不能反击因为我是好孩子而自我安慰。
对于这些孩子,是很多家长所不喜欢的,甚至认为他们是没出息的孩子。实际上,如果哪个家长真的摊上那种和什么都较劲的孩子,绝对操心比这个还多。因为好胜心未必只会用在学习等家长希望的方面,也许用在打架呢,和别的孩子打架,他打得过使劲打,打不过拼命打,再打不过抄东西打,谁敢惹了他,他就和谁拼命。这是好胜心加能力强的表现。还有一种只要哪方面不如别人就生闷气,看谁都像欠他100万,这是好胜心强而能力不够的表现。好胜心是可以作为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但是孩子天性中的好胜心往往带来的未必是优势。
实际上胆小的孩子聪明,没自信的孩子往往考虑问题更全面,这才是天性的本质!教育就是要将本质的东西像好的方向去引导。实际上改变孩子认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说教,那个根本没用,而是实力。比如说被人欺负不敢还手的孩子,家长不是要用“你是个孬种”来刺激他,恨只会让孩子变得冷血无情。如果他通过习武自身战斗力强大了,他自然敢于还手。做事情自信不足的孩子,如果意志力够了,自然会选择挑战与坚持,当然他的尝试还是会很小心。可是他做事成功的几率高啊,我觉得反而比什么都尝试,却什么都练不成的强。
说到底还是实力的提升。但是孩子的实力又指什么呢?我觉得有三种:体力、智力、精神力。当一个孩子的实力够了,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孩子就会向着家长希望的那样发展。今天很多中国家长狭隘的认为读书学习就是教育。实际上读书学习只是在提高智力,但是会造成体力退化,精神力消耗。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孩子没出息?实际上和过度学习是有关系的。我不是反对学习,但是智力在正常范围,一个体力和精神力都不达标的孩子,学习真的没有前途!家长在努力也是一样。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会秀孩子学习而大了就不会了,因为孩子大了,体力和精神力达不到学习要求,学习就会走向平庸。
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精神力的塑造就要靠:运动、劳动、读书学。而智力的发展需要从体力和精神力中去汲取营养。下面我们纷纷运动、劳动、读书学习的意义。
一、运动:
运动种类很多,从竞技体育到歌舞健美操等都算。运动的最大好处是提升体力、促进智力、给养和恢复精神力,所以越是先进的国家,越把体育锻炼放在教育首位。相对而言,练习对抗武术对于精神力中的意志力和胆魄提升最大。
二、劳动:
有人说早教对孩子的智力提升最大,错!是劳动!早教对于孩子智力的提升,最多是理论知识接受的提升,实际上在今天理论知识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把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这些反而需要早期的劳动技能积累。为什么发达国家坚决反对早教学习,就是这个原因。我一直认为早教学习属于竭泽而渔,焚山而猎的行为。劳动的意义是:促进体力和精神力,提升最宝贵的智力。
三、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的意义就是提升智力,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科学证实,大量的读书思考会促进大脑中神经元的发育。然而读书是对体力和精神力的透支过程。一个人的体力和精神力够用,书未必读得好,因为智力还是决定性的。但是一个人的体力和精神力不够,他的书会更大概率的读不好,因为自身能量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