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如果从“不要荒废少年时光”来解释,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读书这种狭隘的角度去解释,我觉得就是不对的。
人读书是为了什么?扫盲,那是对的。但是为了取仕,为了成就,那么可以讲,这个目标起码不适合一半以上的人。在古代,是看着读书有希望的孩子去读书,从这个角度说“学而优则仕”是对的,意思是:学有余力可以入仕。可是今天呢,教育是普及化的,是个孩子都会去读书,如果是为了扫盲,当然是大好事。但是如果为了精英化教育,我觉得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是被读书耽误的,而不是成就的。
看看今天张伟丽,被国人敬仰,用一双铁拳在世界综合格斗赛场打出了中国人的荣耀,很了不起。可是如果从小把她按在书桌上读书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以她的智商根本不会改变命运,因为读书并不是她擅长的东西。总有人说:“现在不去教育孩子读书,就是耽误孩子。”这句话有点道理,但是怎么教育孩子读书?你对他说:“你要好好读书啊,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考不上大学,会不能从事很多好工作的。”这句话理解没难度吧?只要孩子听得懂中国话都能理解吧。可是孩子还是不好好学习,家长该怎么办?打?骂?逼?我觉得不是。应该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这个通过作业很容易看出来。是他不努力,可以用惩罚措施。但就是他不开窍,家长再强迫他读书,这是对他好?这是害他!还不如早点看看孩子有什么别的特长,然后去发展,这才是成就。
有人说了:“我那时候就是不懂事,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现在后悔了......”实际上说这话特别丢人。就想说:“我和谁谁打架没打过,是因为当时我没急,后悔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书是越来越喜欢,因为他能发现在读书上比别的孩子强。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书是越来越没兴趣,因为他发现自己废半天劲也不如别人。这和打架是一个道理,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大部分都身高体壮,天生心狠手辣,所以他们每次打架都能占到对方便宜,那些先天弱小的孩子绝对不喜欢打架,即便是家里管的挺横,出去也照样秒怂。
通过张伟丽自述自己小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她的特点是:身手灵活,胆子大,爱打架(她自己说的),闲不住。综合上述特点,她根本不适合读书学习,而适合练武术,尤其是你死我活的搏击。我曾经也和国家跆拳道退役队员交流过,人家非常大方的承认自己的数学在三年级以后再也没及格过。实际上不止这种人,还包括一些孩子天生有生意头脑,但是在学习上就是不灵光,然后被父亲强按着读书学习,最终还是放弃投笔从商。
有人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如果学校的班级是动物园,读书学习就是爬树考核。班里的孩子有些是猫,天生会爬树;有些是熊,不想爬树,但是抽几鞭子强迫一下也能爬上去;有些是狗,也许撒欢的时候往树上冲,但是爬的高度也就是撒欢那么多,努不努力都一样;有些是马,跑得挺快,身体素质挺好,打死他,他也不想爬树,也不会爬树;还有些是鱼,不可能爬树,但就是可以在大部分人认为不利于生存的环境下活得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