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自在 于 2025-5-23 12:30 编辑
《雨季不再来》是200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三毛。该书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在她17~22岁之间所发表的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从青涩敏感的二毛,蜕变为智慧成熟的三毛的成长的过程。而《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情和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 [2-3]。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47岁。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2]。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 学校恐怖症 提到三毛,不可绕开的是大约发生在1956年的“墨汁事件”,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三毛读初中二年级时曾有四门功课不及格,后来发奋学习,一连考了好几个满分。老师认为她作弊,对她进行羞辱,用蘸饱了墨汁的笔在她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圆圈(表示零蛋),让她在教室一角罚站一节课,下课后又命令她带着墨汁穿过学校走廊,到操场上环绕一圈。 这件事对三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打击,从那以后,三毛开始逃学,逃学被发现后,她就公开拒绝上学了,父母只好让她休学,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直持续了七年,也就是自闭了七年。 从三毛害怕并拒绝上学,不难看出她有学校恐怖症。说三毛是学校恐怖症,是因为她的表现主要是害怕并拒绝上学,除此之外,其它方面基本上是正常的。在家里,三毛仍然在继续看书学习,因此不是厌学。在闭门不出之前,三毛曾经逃过学。 一般认为,逃学属于品行障碍,而学校恐怖症属于情绪障碍,二者有所不同。但是,对三毛来说,逃学只不过是学校恐怖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都是对“墨汁事件”的反应。而且,从逃学到闭门不出,标志着病情的恶化。
(2)Asperger综合征 许多资料都提到三毛得过“自闭症”或者说“孤独症”,更准确地说,三毛不是典型的孤独症,而是孤独症的一种亚型,叫做“Asperger综合征”。 孤独症的表现为性情孤独、情感淡漠、言语沟通障碍、兴趣狭窄而古怪、行为刻板而重复、不能适应环境和习惯的变化,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三毛小时候的表现确实在某些方面像孤独症。 (3) 社交障碍 有人认为,学校恐怖症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种形式。一个害怕上学的孩子实际上是害怕面对同学和老师,而不是害怕学校。如果害怕学校,那就是场所恐怖症,过去称“广场恐怖症”。 三毛开始只害怕同学和老师,后来害怕所有的人而把自己关在家里,成为真正的社交恐怖症。因为她怕的是人而不是某个场所,因此她经常在夜幕降临时独自出门遛达,常去的地方是墓地。 社交恐怖症的原因主要有三:爱面子、自我评价低和缺乏社交能力。 ……
|